精選解讀|AI幫醫師做決策,癌症治療不用再苦等
精選解讀|AI幫醫師做決策,癌症治療不用再苦等
從人工等待到即時治療,AI工具讓癌症病患爭取黃金時間

InfoAI 編輯部
在癌症治療過程中,等待時間往往攸關生死。隨著AI技術成熟,醫療現場正出現巨大轉變,過去需要數小時才能完成的放療規劃,現在只要AI介入幾分鐘就能搞定。英國出現首位專職AI臨床教授,成為智慧醫療新時代的指標人物,也讓癌症病患有機會贏得寶貴的黃金治療期。
放療等候潮壓力下的AI解方
目前英國NHS(國民健保體系)中,能在62天內開始放療的癌症病患比例僅有36%,遠低於官方設定的85%目標。導致如此差距,關鍵之一就在於放療規劃耗時長,且放射腫瘤醫師人力有限。
AI輔助描線(auto-contouring)系統,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臨床數據顯示,AI導入後,不僅放療流程時間縮短一半,醫師間對腫瘤標記的一致性也大幅提升,降低誤差風險。這樣的改變,對提升醫療體系反應速度與病患預後,有直接幫助。英國智庫 King’s Fund 數位健康顧問 Pritesh Mistry 也指出,AI 能讓部分流程由訓練程度較低的助理完成,進一步釋放高階醫師的時間資源。真正的 AI 角色應是強化人力,而非簡化替代。
然而,英國政府卻在近期削減AI放療技術相關經費,專家擔憂若資金斷炊,將造成多達50萬天的放療時程延誤,對病患存活率形成威脅。
從「研發」到「臨床」的加速通道
Jena 博士同時主持一個名為 Apollo 的平台,聚焦讓AI技術加快落地。這個平台由英國癌症研究機構Cancer Research UK 提供資金支持贊助,Apollo 的設計理念在於讓臨床醫師能夠與工程師協作,是讓AI開發者能快速將新工具送到臨床現場,對早期開發中的 AI 模型進行測試與回饋。讓一線醫師直接驗證「這工具好不好用?」、「會不會有漏判問題?」而不是只停留在學術研究。
透過Apollo平台,醫師能即時回饋給AI團隊,不適合實際應用的技術很快就被淘汰,真正有用的創新則能快速擴散到更多醫院。這種臨床導向的合作模式,大幅縮短了醫療創新與病患受惠的距離。這不僅加速模型優化,也建立一種新的臨床共創模式。醫師不再是被動使用者,而是參與設計與驗證的一環,有助於提升 AI 工具的可用性、信任感與導入效率。
AI醫療:效率、品質、資源最優化的關鍵
AI帶來的最大貢獻,在於效率與品質的同步提升。Jena 醫師強調,未來 AI 工具若無法讓醫師參與與理解,就無法真正落地。「我最不想看到的,是一個只能按兩下按鈕、卻無法解釋原理的 AI 工具。」這也是為何 Osairis 與 Apollo 都強調「可解釋性」與「人機協作」,而非全自動流程。AI 的導入,不應只是技術操作,更是一場系統性重構。
舉例來說,Osairis系統已在多家英國醫院常態使用,對於頭頸癌、前列腺癌等複雜腫瘤,AI可自動比對數百筆歷史影像資料,迅速標記腫瘤區域。這不僅讓資深醫師能用AI作為第二意見,新進醫師也能藉此降低學習曲線。
更重要的是,醫師從重複、枯燥的技術細節中解放出來,可以將時間與心力投入到與病患溝通、解決複雜醫療決策等更重要的事情上,醫療品質自然提升。
現場醫師:AI讓我有時間「陪伴」每一位病患
放射腫瘤醫師每天除了要標記腫瘤範圍、設計治療路徑,還需與不同專科團隊討論複雜案例。過去繁瑣的流程常常壓縮到與病人面對面溝通的時間,病患很難得到專屬的細心照顧。
AI輔助工具的導入,改變了這種結構性問題。Jena 分享,醫師多出來的時間可以用來更詳細解釋治療選擇、舒緩病人焦慮,也讓醫師本身減少過勞。
由於 Osairis 的成功運作,證明 AI 確實能在繁瑣又標準化的臨床流程中發揮效益。但要讓這些工具大規模普及,仍需解決幾個制度層面的瓶頸:
人力資源不足:若醫療機構缺乏足夠技術與後勤人力,即便工具有效也難推動。
導入流程設計缺乏彈性:現行 NHS 系統流程偏向僵化,不利於測試與快速部署。
監管規範落後:許多 AI 工具尚未納入醫療產品認證,導致部分醫院裹足不前。
不是未來,而是「正在發生」的醫療革命
AI輔助放療不是遠在天邊的未來幻想,而是已經在英國、台灣、美國等多國醫院真實落地。包括英國Addenbrooke’s醫院、台灣部分癌症中心,都陸續引進AI輔助系統進行實際病患治療流程。這些案例證明:當AI從實驗室走入臨床,不僅提升效率,更直接改善癌症病患存活希望。
給台灣的啟示:從醫師參與與制度設計開始
對台灣而言,這則新聞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藍圖。台灣在醫療科技研發上能量充沛,但若要讓 AI 工具真正進入健保與公醫系統,有下三件事可能需要同時處理:
建立醫師與工程師的協作平台
強化臨床試驗場域與實證導入
建立 AI 醫療應用的法律與責任機制
AI 醫療不是科技專利的競爭場,而是制度協作的試煉場。唯有先調整制度與治理思維,AI 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接下來該關注什麼?
政府政策能否跟上AI醫療的腳步:只有資金與法規同時到位,AI才能大規模惠及所有病患。
台灣本地醫院如何加速導入AI放療:本地已有團隊與國際接軌,未來若能整合台灣AI新創力量,提升全國醫療品質將不是夢想。
醫師培訓與病患溝通新模式:AI進入臨床後,醫師角色將更偏向「決策者」與「溝通者」,而非只埋頭技術操作。
觀點總結
AI正為癌症治療開啟一條更有效率、更精確、也更人性化的道路。它不是冰冷的科技,而是醫師手上的溫暖幫手,減輕現場壓力,也讓更多患者能及時接受治療。對台灣來說,積極投入AI醫療研發與法規鬆綁,會是未來十年醫療競爭力的關鍵。
FAQ|關鍵問答
Q1:Osairis 工具具體能做到哪些事?
Osairis 是一款協助放射腫瘤科醫師進行放療計畫的 AI 工具,主要功能是針對病患斷層掃描影像進行器官與腫瘤區域的自動標註。這原本需要專業醫師花費數小時完成,現今只需數分鐘,並由醫師進行複核與微調即可。其特色在於提升效率的同時,保留醫師的主導性,避免變成黑箱決策。
Q2:Osairis 已在哪些醫院部署?是否實際落地?
根據報導,Osairis 目前已在英國劍橋的 Addenbrooke’s Hospital 實際上線使用,並陸續拓展至其他 NHS 醫療院所。此工具已協助醫師處理大量前列腺癌與頭頸癌患者的放療計畫,屬於少數真正落地、經實證應用的 AI 醫療工具之一。
Q3:Apollo 平台的角色與目的是什麼?
Apollo 是一個讓臨床醫師與 AI 工程師協作的數位平台,由 Cancer Research UK 提供資金。它讓醫師能提前測試新模型、給予實務回饋,並以不打擾現有醫療流程的方式進行實驗。這種設計,有助於降低 AI 工具導入門檻,並促成更快速的開發與監管機制形成。
Q4:AI在癌症放療主要扮演什麼角色?
AI在放療中的核心功能,是自動標註腫瘤與重要器官的邊界(auto-contouring),大幅縮短醫師手動描線的時間。過去醫師需花一兩小時細細標記,現在AI可於數分鐘完成,減少醫師負擔、提高準確度,也讓治療計畫可更快進入執行階段。AI還能比對過往大量病例經驗,成為醫師的第二意見。
Q5:AI真的能提升癌症治療存活率嗎?
雖然AI本身無法直接「治好」癌症,但它大幅減少治療等待時間,讓更多患者能在黃金時間內獲得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間接提升存活機會。研究發現,治療延誤愈久,癌症復發與死亡風險會顯著增加。AI有助於加速整體流程,讓病患能及早啟動療程。
Q6:英國放療AI的臨床應用現況如何?
在英國,多家醫院已將AI輔助系統納入放射腫瘤科日常作業流程,像Addenbrooke’s醫院已經常規應用Osairis等AI工具。病患等待治療的天數因此明顯縮短。即使如此,英國目前放療等候人數仍高,業界普遍呼籲政府持續加大對AI技術的資助。
Q7:AI是否會取代放射腫瘤醫師?
現階段AI無法完全取代醫師,未來也較難完全取代。AI最主要是幫助醫師提升效率與準確度,尤其在需要複雜判斷或特殊案例時,還是需要資深醫師做最終決策。像 Osairis 這類工具屬於「協作式 AI」,著重於釋放工作負擔與提升準確度,最終決策與責任仍由人類醫師承擔。因此,AI 更像是醫師的「智能助理」而非「接班人」,未來AI與醫師應是「協作」關係,而非替代。
Q8:台灣的醫院有在使用AI放療輔助嗎?
台灣部分大型癌症中心、教學醫院已開始與國際接軌,導入AI自動描線、影像比對等放療輔助系統,也有本地新創公司投入相關研發。整體來看,台灣尚有推動空間,若能持續投入研發並加速法規審查,將有助於全民受惠於AI智慧醫療。
Q9:AI放療系統推廣遇到哪些困難?
除了資金與法規挑戰外,AI模型需經過大量臨床資料驗證,才能取得醫療單位與醫師信任。此外,每個醫院的設備、病例分佈都有差異,導入AI系統時還需進行本地化優化,確保結果符合臨床需求。
Q10:未來AI在癌症治療會如何發展?
未來AI將不只用於標記腫瘤,還會參與治療計劃的自動設計、預後風險預測、個人化治療建議等。更進階的AI有望整合基因資料、醫療影像、生活習慣等多重資訊,為每位病患量身訂做治療方針。預期五年內,AI輔助放療會成為國際醫療新常態。
參考資料:
AI job anxiety: Even CEOs aren't immune
https://www.axios.com/2025/09/07/ai-job-anxiety-ceo
AI not affecting job market much so far, New York Fed says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i-not-affecting-job-market-much-so-far-new-york-fed-says-2025-09-04/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