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超越美中 AI 冷戰:擺脫二元思維,全球治理新格局 (精簡版)

全球南方崛起與多中心合作,打破冷戰二元思維

· 精選解讀,產業趨勢,公司戰略,政策與倫理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全球觀點挑戰「新冷戰」二元敘事

隨著技術快速升級與全球南方力量的崛起,國際專家強調:以「美中對抗」理解全球 AI 賽局已不合時宜,世界亟需建立更包容、更能反映多元需求的多邊治理架構。

人工智慧從未像今天這樣成為全球地緣政治與產業政策的核心。長期以來,媒體與政策圈多以「美國對決中國」的冷戰框架來詮釋AI發展。從半導體制裁到生成式 AI 模型的競賽,議題不斷被簡化為兩強對抗。

但隨著技術影響力擴大、數位落差加深,全球新興經濟體與國際觀察家紛紛提出警告:這種「冷戰二元思維」不僅低估了各國的真實挑戰,也可能阻礙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治理。

超越地緣政治:四大領域定義新治理挑戰

全球 AI 賽局已從國家競爭轉向制度、倫理和價值觀的全方位重塑。下列四大核心領域成為國際焦點:

1. 全球南方聲音崛起:打破技術集中化

傳統敘事忽略全球多數人口的實際需求。AI 運算資源、數據和人才高度集中,正擴大貧窮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數位落差。這些國家亟需強化基礎設施與能力建構。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正推動設立全球 AI 發展基金,協助新興國家補齊技術與資源,減緩資料與知識流失,促進技術普惠。

2. 倫理風險壓力大增:治理重心轉向「以人為本」

地緣競爭使AI被視為戰略工具,反而忽略了深層社會風險。例如,深度偽造、模型偏見等對民主與社會造成結構性威脅。全球專家呼籲,治理必須強化透明度、風險評估、決策可控權,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治理原則,避免因「競賽」忽略倫理與責任。

3. 碎片化困境與國際協作新願景

AI 的跨境影響力,使任何單一國家難以獨立解決全球安全與倫理問題。現階段各國法規分歧,導致治理碎片化,無法形成有效的全球監管。聯合國與多邊機構正探討成立國際人工智慧機構(如 IAEA 模式),整合全球標準與安全規範,建立統一且具公信力的治理平台。

4. 競爭本質轉變:制度與價值觀主導未來

即使是美中兩大AI強權,實際競爭內容早已超越技術本身,轉而比拼制度、價值觀與治理哲學。未來全球AI治理的成敗,不僅取決於技術領先,更取決於是否能建立共享、包容且多邊協作的國際規範,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與政策環境。

全球南方崛起:AI 競爭不再是零和遊戲

根據《Nature》與布魯金斯學會等機構的報告,全球超過一半國家未完全站在「美中對抗」的單一路線上。特別是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區,在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面臨數據基礎設施不足、語言與文化本地化困難,以及資料主權與倫理規範建構等問題。

這些國家更看重 AI 在提升社會公平、數位轉型與產業升級的實際功能,遠超過地緣政治的對抗意義。解決數據取得、算力供給與人才本地化,成為全球南方國家推動AI的核心策略。

治理新階段:多邊合作取代單極對抗

人工智慧治理正進入「多元參與」新時代。聯合國於 2024 年 AI 治理高峰會上提出「多元參與」原則,主張不同區域需求與聲音必須獲得平等重視。歐盟率先推動《AI 法案》,在技術標準、資料跨境、倫理規範等面向成為國際合作新典範。G20、非洲聯盟等區域組織也積極建立區域AI合作機制,讓全球治理更具包容性與互操作性。

AI 浪潮下的數位殖民風險:全球南方面臨數據主權與基礎建設雙重挑戰

當世界關注於美中競爭時,一場更深層的結構危機正在全球南方蔓延:數據主權與基礎設施落後。非洲、東南亞等地的雲端運算、算力與本地資料資源普遍不足,造成新興國家難以發展自主AI解決方案,面臨「資料殖民」威脅。

聯合國統計顯示,全球逾 60% 有價資料由少數跨國企業掌控,導致產業競爭不公平、多數國家在資料治理和在地應用上處於弱勢。國際專家強調,唯有擴大國際合作、推動開源技術移轉、強化資料主權標準,才能真正縮小數位鴻溝。

AI 供應鏈去中心化:多中心競合格局與台灣戰略地位

全球 AI 產業生態系正由「單一大國壟斷」向多中心、多元創新者共同參與的競合格局演變。美國憑藉半導體設計、雲端服務、SaaS 保持領先,中國則專注於本地大模型與應用創新。

印度、東南亞、非洲等地新創公司快速突破語音辨識、本地語言搜尋、醫療影像判讀等應用瓶頸,形成新興市場創新高地。

台灣在 AI 伺服器、晶片封裝、製造供應鏈等領域扮演全球關鍵節點,可積極拓展與歐洲、東南亞、印度的合作,推動產業多元佈局與供應鏈韌性。

AI 治理新典範:倫理與包容性成發展核心

AI 深度應用於醫療、教育、金融、交通等民生領域,倫理規範與包容性治理已成國際趨勢。全球南方國家特別強調資料主權、用戶同意權、在地文化與數位公平。南非推動AI助力教育下鄉,巴西立法強化資料主權、反擊數位殖民。聯合國等組織主張 AI 必須服務社會包容與人權保障,否則將失去公眾信任並加劇社會不平等。

國際戰略新觀察:多邊合作與「平衡者」崛起

美中之外,歐盟、印度等「平衡者」以多邊合作、規範制定取得國際話語權。歐盟透過《AI 法案》影響全球標準,積極推動與非洲、東南亞合作。印度以靈活多邊戰略爭取最大利益,聯合國「AI for Good」倡議則主張全球協作應對公共議題。這股多邊主義趨勢,已成國際 AI 治理不可逆的浪潮。

技術共生與在地創新:全球AI未來路徑

AI 創新越來越依賴跨國資源共享、人才流動、供應鏈互依。肯亞的 AI 農業平台以本地方言服務農民,越南的教育 AI 工具促進情境式教學,都證明真正的 AI 價值在於能否貼近現實需求、提升社會福祉。全球趨勢顯示,AI 不再只是兩強競技,更需多元參與、共生協作,才能發揮其最大潛力。

編輯觀點|突破二元對立,台灣應善用多元協作戰略

對台灣而言,理解與因應「AI 冷戰」之外的全球趨勢至關重要。首先,台灣在 AI 伺服器、硬體設計、製造供應鏈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是國際多邊合作的關鍵節點。其次,台灣新創團隊與學研機構,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與治理論壇,強化自身數據主權、AI 監理與倫理規範的輸出。第三,面對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快速崛起,台灣可扮演「技術夥伴」、「創新轉譯者」與「區域協作推手」三重角色,發揮價值鏈升級與知識輸出雙重動能。

未來,台灣不僅要警覺「冷戰思維」對產業升級、供應鏈安全的隱性風險,更要主動打造符合全球趨勢的多邊協作平台,將在地經驗、產業優勢、法規創新與國際治理標準相結合,提升國際影響力,尋找新的產業與政策突破口。

延伸思考

1. 為什麼「美中 AI 冷戰」敘事會影響全球 AI 發展?

AI 冷戰論述使政策與資源配置過度集中在兩強對抗,忽略全球其他區域的真實需求。這容易導致技術標準、資料資源與市場規則被少數國家壟斷,排擠新興國家參與發展空間,擴大數位落差,影響全球公平與創新動能。

2. 全球南方國家在 AI 發展上遇到哪些核心挑戰?

主要挑戰包括:基礎設施不足(算力、網路)、資料取得困難、本地語言與文化缺乏支援、倫理規範缺位,以及國際合作資源有限。這些因素導致全球南方在數位轉型與產業升級上相對被動,難以把握 AI 帶來的新機會。

3. 多邊合作在 AI 治理中扮演什麼角色?

多邊合作可整合不同國家的需求與資源,協調技術標準、數據治理、倫理規範,推動開放資料、技術移轉與人才培訓。聯合國、G20、歐盟等組織積極促進全球 AI 治理框架,避免單一國家壟斷發展方向。

4. 台灣如何在全球 AI 治理中發揮影響力?

台灣可運用在半導體、AI 伺服器等硬體實力,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強化與新興市場的產業協作。同時在 AI 倫理、資料治理、技術創新上發展在地特色,提升國際話語權與產業價值。

5. AI 全球治理的未來走向是什麼?

未來全球 AI 治理將朝向多中心、多邊協作與包容性發展,強調數據主權、在地需求與倫理規範。技術與治理標準將不再由單一大國主導,而是由多方合作、共同協商決定,創造更公平、多元的發展環境。

6. 地緣政治對 AI 發展有何影響?
地緣政治會影響國際合作、產業供應鏈與資料流通。強權對抗可能帶來「技術圍牆」與標準割裂,阻礙跨國創新與市場整合。反之,多邊協作則能降低衝突風險,創造更具韌性的全球生態系。

7. 對於決策者來說,這波全球 AI 賽局有哪些啟示?
汲取多元視角、避開二元對抗陷阱,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發展在地優勢,是未來產業與政策布局的關鍵。面對 AI 帶來的結構性轉變,決策者應強化數據治理、人才培育、國際參與與法規創新,將產業推向全球新高點。

參考資料:

Why We Must Move Past US-China AI Cold War Binary Thinking

https://www.ictworks.org/why-we-must-move-past-us-china-ai-cold-war-binary-thinking/

Collaboration, not competition, should shape AI governance

https://www.aspistrategist.org.au/collaboration-not-competition-should-shape-ai-governance

The US Is Winning the AI Race—But for How Long?

https://prosyn.org/5w9pMrr Project Syndicate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I Race

https://www.cfr.org/article/china-united-states-and-ai-race

The Global AI Rules Race: China's Strategic Response to US Tech Dominance

https://www.geopoliticalmonitor.com/the-global-ai-rules-race-chinas-strategic-response-to-us-tech-dominance

Beyond the Space Race: Collabo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Future of AI Governance

https://www.stimson.org/2025/collaboration-and-competition-future-of-ai-governance

AI 時代的思考力革命|AI 素養,不是學技術,而是拿回主導權的能力升級。與 AI 一起思考,成為能定義方向的人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如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用內容建立信任
用洞察塑造品牌

在 AI 時代,真正有力量的行銷不是廣告聲量,而是持續輸出的深度思考。InfoAI 把全球 AI 趨勢與報告,轉譯成清楚、精準、有觀點的內容,讓企業不只是跟上變化,而是成為洞察的提供者,讓品牌變成被信任的決策夥伴。如果你不想只是「談 AI」,而是想「透過 AI 影響市場與客戶」,那就從內容開始。歡迎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讀懂 AI 如何改變世界

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

Section image

Content Power 重構並流動知識

重新提煉知識轉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