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使用率飆升,職場轉型真相揭曉!紐約聯準行:裁員潮未現,升遷門檻卻已重塑

企業內訓正夯,AI 工具能力成為職涯關鍵,台灣面臨轉型落差考驗。

· 政策與倫理,精選解讀,AI賦能百業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AI 熱潮下,工作真的變少了嗎?

生成式 AI 席捲職場已近兩年,從 ChatGPT、Claude 到 Office Copilot,各界對「AI 會不會搶飯碗」爭論不休。許多預測認為,AI 應用普及將引爆大規模失業潮,但最新的國際調查卻告訴我們,現實其實比想像中複雜許多。

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New York Fed)2025 年 9 月最新報告,儘管企業 AI 使用率快速提升,對於整體就業市場的衝擊依然「溫和」。沒有出現預期中的大規模裁員潮,多數公司選擇投資於內部再訓練,優先提升現有員工的 AI 技能,而不是立即大幅裁減人力。但這是否就代表職場從此安穩無虞?其實未必。

AI 導入率大幅提升,職場裁員潮卻未現

這份由紐約聯準行主導、針對紐約州、北澤西與康乃狄克地區數百家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AI 在各行各業的滲透率持續上升。服務業方面,有 40% 企業表示已經導入生成式 AI,製造業則達到 26%,相較 2023 年分別僅 25% 與 16%,成長非常顯著。

然而,實際裁員的比例卻極低。只有 1% 的服務業企業因導入 AI 發生裁員,製造業則幾乎沒有相關裁員案例。企業主管普遍選擇投入「內部再訓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服務業與 14% 製造業企業已經啟動員工 AI 技能培訓,更多公司表示未來半年會將再訓練列為重要目標。

這樣的現象說明,雖然 AI 具備提升效率的潛力,但現階段在企業內更多扮演「輔助工具」角色,取代人力的動作並不急迫。對於勞動市場來說,AI 的導入尚未引起預期的劇烈動盪。

AI 應用重點仍以效率提升為主,流程轉型尚未成熟

進一步觀察企業對 AI 的實際運用,大多數案例都停留在內容生成、資料摘要、客服支援等重複性任務,例如透過 ChatGPT 輔助文件整理、讓 Claude 協助客服回覆、利用 Office Copilot 自動產生報告等。這些應用雖然能減輕員工日常負擔,但尚未大規模影響核心流程決策或實體作業,自然也未對人力結構產生根本性的改變。

AI 被視為提升團隊生產力的「助攻手」,而不是直接搶走大家飯碗的「破壞者」。多數企業主管認為,與其冒著裁員造成團隊動盪的風險,不如透過內部再訓練,協助既有員工跟上科技浪潮,進而保留寶貴的人力資本與組織文化。

裁員非主流,內部再訓練才是企業升級關鍵

企業不大規模裁員,並非毫無轉型壓力,而是看重再訓練所帶來的效益。相較於裁員後重新招募新血,企業若能培養現有員工掌握 AI 工具,能減少人才流失與文化斷層,同時保有寶貴的經驗與默契。

此外,AI 工具的應用與整合需要與企業原有流程密切配合,光靠新聘人才難以迅速推動落地。因此,內部再訓練成為目前最實際、也最具成本效益的解方。不論是針對基層員工的工具操作課程,還是為主管設計的數據決策訓練,都是提升整體 AI 素養、強化團隊競爭力的關鍵策略。

職場新規則:AI 工具力成為升遷與續聘門檻

雖然暫未見大規模裁員,但 AI 正在悄悄改變職場競爭規則。根據調查,能夠熟練操作 AI 工具、並將其整合進日常工作流程的員工,越來越被企業優先留用。升遷與續聘的標準也在無形中轉變,AI tool integration skills(AI 工具整合力)、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詞設計)、自動化流程規劃等新能力成為職場「隱性門檻」。

對於新鮮人而言,情況更加嚴峻。許多過去屬於初階白領的重複性任務,如資料輸入、簡單報表、客服基本答覆等,現在已經逐步由 AI 處理。新人想要脫穎而出,必須展現更強的問題解決力、流程整合能力,以及跨部門協作經驗。職場「入門票」不僅沒降低,反而因為 AI 普及而顯著提高。

國際研究:AI 正逐步壓縮初階職位與薪資成長空間

這樣的趨勢也反映在近期多份國際研究。英國和美國的人力資源報告均指出,生成式 AI 在企業的應用將逐步減少初階白領職缺,使新鮮人或職場新手的競爭壓力加劇。同時,AI 所帶來的流程自動化,亦有機會拖慢部分職位的薪資成長空間,形成結構性的新挑戰。

不過,這並不代表 AI 就是職場「壞消息」。相反地,懂得善用 AI 的員工與主管,反而能因工具力提升,在職場上取得更高影響力與更好發展空間。

台灣職場現況:AI應用現實與結構性挑戰

在全球AI應用浪潮下,台灣的產業界正快速投入AI技術,不僅僅是大型科技公司,連傳產、金融、零售、醫療等各行業也紛紛啟動轉型。然而,整體觀察現階段的台灣職場現況,仍存在幾個明顯的結構性瓶頸與轉型落差:

1. AI導入程度與行業差異大

  • 目前僅有約12%的企業將AI真正導入到整體營運流程,25%屬於部門或個人使用的試點階段,仍有近一半(46%)企業尚未有任何AI規劃。其中,工業製造、金融與科技產業的導入速度較快,但零售與醫療等產業則多處於觀望或早期階段。

  • 多數企業傾向以外包或委外解決方案為主,僅有少數企業具備完全內部導入AI的能力,反映出技術與人才短缺的結構性問題。

2. 企業主動性提升,但投資相對保守

  • 雖然近三成企業預計未來一年將增加AI預算,但目前仍有超過六成企業尚未投入任何AI相關經費,顯示多數公司仍以試探與觀望為主。

  • 對於AI應用的期望,首重於「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營運效率」與「自動化流程」,但真正著重於數據創新、商業模式重塑與組織文化轉型的企業仍屬少數。

3. 最大痛點是人才短缺與內部數位素養不足

  • 45%企業認為缺乏AI相關人才是推動AI的最大障礙,其次為導入成本過高與資料整合困難。僅有約四分之一企業提供員工AI相關訓練,且多數僅投入極低比例的訓練預算。

  • 不同產業在AI應用能力與風險控管能力也有明顯差異,例如工業與金融業在風險控管相對成熟,但零售與醫療領域的人才與應用能力仍待加強。

4. AI真正帶來的「職場變革」尚未落地

  • 雖然AI工具被認為可以有效減少重複性工作、釋放人力資源、提升決策效率,但現實上,多數企業仍在「試用」與「局部導入」階段,尚未出現普遍的「組織結構重組」或「職能大升級」現象。

  • 在台灣,AI被期待能補足少子化與高齡化帶來的人力缺口,但若企業內部的數據治理、組織協作與數位素養未同步提升,AI效益將難以全面落地。

5. 產業結構轉型與教育人才斷層需同步突破

  • 台灣長期以硬體製造為強項,AI應用主要集中於自動化與效能提升,但在B2B、B2C的數據創新與商業模式升級上,尚未形成「智慧應用」的產業生態。

  • 現階段,企業需積極與政府、學界合作,推動跨域人才培育與AI素養提升。教育端也必須加速數位課綱與實務導向改革,否則將陷入「硬體強、應用弱」的困局。

總結來說,台灣職場現況正處於AI轉型的「早期擴散」階段,產業領頭羊已見初步成效,但多數企業仍在探索適合自己的導入模式與應用場景。若能補齊人才與內部數據治理的短板,未來AI將不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推動台灣產業價值鏈升級、企業創新的核心動能。

觀察重點:未來五年將進入「AI 協作時代

綜合調查結果與產業觀察,AI 並不是職場的毀滅者,而是一種「放大器」:它讓高效能者更強,也加速低效能者的被淘汰。工作型態將朝向「重組」而不是「消失」,新職能與新角色將大量湧現。能夠主動升級、懂得駕馭 AI 工具的員工與主管,才是未來五年真正的贏家。

AI 的發展同時也是「升級賽」,不是「淘汰賽」。新一代職缺將重視整合思維、跨界應用與數據敏感度。想要把握下一波職涯紅利,現在就是起點。

給讀者的三點提醒:如何迎戰 AI 轉型壓力?

1. 不被裁員不代表安全,升遷與續聘標準已經改變。檢視自己是否具備 AI 工具操作、流程整合與 prompt engineering 能力,這些將成為你的價值證明。

2. 不要低估 prompt 工程與工具整合力的重要性。能夠善用提示詞,快速串接不同 AI 工具的人,會成為未來團隊的關鍵角色。

3. 身為主管,請即刻佈局 AI 教育與內訓。提供員工持續進修資源,主動引進 AI 工具,才能讓團隊不被時代淘汰、留住優質人才。

下一步觀察焦點:台灣如何彎道超車?

未來一年內,台灣產業界值得重點關注以下議題:

  • 企業是否能建立系統性的 AI 再訓練機制,協助員工全員升級?

  • 是否有機會推動「AI 職能標章」或跨產業人才轉型方案,提升人力市場競爭力?

  • 政府是否願意投入更多輔導與補助,協助中小企業加速 AI 轉型?

  • 教育部門是否能將 AI 應用實作正式納入國高中與大學課綱,縮短學用落差?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台灣在 AI 時代的人才與產業競爭力。

FAQ|關鍵問答

Q1:這份報告的樣本是否具代表性?

是的,這份調查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主導,涵蓋紐約州、北澤西與康乃狄克州三大經濟區的服務業與製造業企業,這些區域是美國東北經濟重鎮。報告採取隨機抽樣問卷,數據真實反映企業用人與轉型現狀,具有高度參考價值,並且多家主流媒體(如 Bloomberg、Reuters)同步引用。

Q2:AI 使用率提升為什麼不會立即造成大規模裁員?

目前多數企業將 AI 視為提升效率的輔助型工具,應用集中在內容生成、資料彙整、流程自動化等重複性任務。這些工作雖然由 AI 取代部分流程,但更高層次的決策、跨部門協作與面對複雜客戶需求,依然仰賴人力。同時,裁員會帶來團隊動盪與成本負擔,企業傾向先培養現有員工學習新工具,逐步升級而非直接大規模裁員。

Q3:哪些人最容易受到 AI 衝擊?為什麼?

初階白領職位、新鮮人,以及對 AI 工具有抗拒或學習意願不高的中階員工,是最容易被邊緣化的族群。AI 取代重複性任務後,這些職缺的需求量會下降;同時,企業更傾向保留能創造新價值、懂得與 AI 協作的員工。如果缺乏升級意識,或僅具備單一技能,很容易因為競爭力不足而失去職場優勢。

Q4:熟悉哪些 AI 工具與能力會成為職場加分項?

熟悉 ChatGPT、Claude、Notion AI、Office Copilot 等主流程 AI 工具操作,具備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詞設計)、資料結構分析、跨平台工具整合與自動化流程設計能力,都會被企業視為極具潛力的升遷與續聘要素。能夠提出流程優化建議、主動串接新工具的員工,更容易受到主管賞識與拔擢。

Q5:企業主管面對 AI 浪潮,現在最該做什麼?

主管首要工作是啟動部門內部的 AI 教育與實作導入,讓員工理解 AI 的實際應用場景,而非僅止於「替代人力」。建議規劃定期培訓課程、導入內部案例實作,鼓勵員工跨部門分享成功經驗,並設計 KPI 鼓勵主動學習。主管若能及早布局,將有效提升團隊戰力與穩定度。

Q6:台灣該如何應對這波 AI 轉型壓力?有什麼建議措施?

台灣產業可從三大面向著手:首先,建立「職場 AI 工具素養認證」制度,提升全體員工的工具力;其次,教育部門應積極強化 AI 應用實作課程,讓學生提早接觸產業需求;最後,政府可擴大補助中小企業導入生成式 AI,降低數位落差。只有全社會協力,才能確保台灣在未來競爭中不落人後。

參考資料:

NY Fed Finds Modest Impact of AI on Jobs Even as Usage Increase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9-04/ny-fed-finds-modest-impact-of-ai-on-jobs-even-as-usage-increases

AI not affecting job market much so far, New York Fed says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i-not-affecting-job-market-much-so-far-new-york-fed-says-2025-09-04

Is AI Leading to Layoffs? There’s Little Evidence So Far

https://www.barrons.com/articles/ai-jobs-layoffs-new-york-fed-report-617a9bd4

AI isn’t taking jobs, but it may be limiting pay growth, study finds

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ai-isnt-taking-jobs-but-it-may-be-limiting-pay-growth-study-finds-06bc0277?

NY Fed survey sees minimal impact on jobs from AI adoption

https://www.pymnts.com/artificial-intelligence-2/2025/ny-fed-survey-sees-minimal-impact-on-jobs-from-ai-adoption

Forget rows about interest rates — we should watch out for AI

https://www.thetimes.co.uk/article/forget-rows-about-interest-rates-we-should-watch-out-for-ai-vmcxqcdx2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threatening entry-level white-collar jobs

https://www.theguardian.com/global/2025/jun/02/artificial-intelligence-jobs-techscape

《台灣產業AI應用趨勢與展望報告》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

從撰稿、潤飾、編輯到電子書排版與發行,全程導入 AI 流程,讓出版變得輕鬆又專業,協助知識型創作者打造數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