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反擊 AI 滲透:重構數位人性的五大策略

人類的反撲:從「慢 AI」到紙本創作從「慢 AI」到紙本創作,探索保留人性的一方領地,探索保留人性的一方領地

· AI賦能百業,精選解讀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作者=InfoAI 編輯部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AI 滲透時代,什麼才是「人類」的最後堡壘?

生成式 AI、聊天機器人、自主代理系統如浪潮般席捲我們的日常,但你是否開始懷疑,這場技術革命真的讓人類變得更「自由」嗎?近來,全球掀起一股「人類反撲 AI」的微型浪潮,無論是文化評論者、創作者還是一般用戶,都在尋找回歸人性、重新定義數位生活的路徑。Axios 資深記者 Scott Rosenberg 在〈Revenge of the meat bags〉一文,歸納出五種當前正在興起的「反 AI 策略」:為 AI 按下剎車、回歸慢網路、擁抱人造原創、發展尖刺性格、堅持離線創作。這不僅是文化自覺,更是新世代人類對數位未來提出的核心提問。

01|為 AI 按下剎車:讓人性與風險評估重回議程

在 ChatGPT 引爆生成式 AI 盛行之前,許多科技廠商仍秉持謹慎態度,強調設計時需顧及社會長期風險。然而,自 2022 年末 AI 熱潮席捲而來後,許多原有的思考被市場與國際競爭壓力取代。
2023 年一度有聲音呼籲暫停六個月 AI 發展,以便討論「存在性風險」,雖引發輿論關注,但並未實際落地。如今,「慢 AI」理念再度浮上檯面,倡議從政策、商業與倫理層面重建 AI 發展的節奏與人性考量

02|策略1_AI 暫緩鍵:讓人性與風險重新站上檯面

早在生成式 AI 興起之前,科技產業對新技術推動本就存有顧慮。只是自 2022 年底,AI 進化步調加快,市場、投資人與政府壓力取代了原有的審慎節奏。2023 年一度有超過一千名科技界人士聯署,呼籲暫停 AI 發展六個月,討論「存在性風險」。雖然未能真正落實,但這一波討論讓「慢 AI」理念浮現,倡議從政策、倫理到商業層面,重新讓人性考量回歸技術發展主軸。

03|策略2_慢網路運動:從資訊碎片到深度連結,重新找回專注力

AI 常被視為效率提升的利器,但「效率」真的帶來幸福嗎?現今網路氾濫的即時訊息與演算法推送,讓許多人出現「資訊過載」與「數位焦慮」。因此,「慢網路」(slow web)運動應運而生,強調拉長專注時段、重拾紙本閱讀、遠離即時通知等生活方式。藝術家 Jenny Odell(著有《Saving Time》《How to Do Nothing》)與 Kristoffer TjalveNaive Weekly 創辦人)皆提倡這種慢活思維,藉由減壓、深度閱讀與真實人際互動,找回數位時代的平衡感。

04|策略3_擁抱人味創作:真實不完美,才是稀缺資產

當「AI 生成內容」成為主流,有些人開始主動尋找「人味」內容。無論是獨立電子報、Podcast,還是具個人色彩的社群平台,皆見證人類創作熱情的回歸。Reddit 將自己定位為「人類網路」,抵禦自動化討論;Wikipedia 則靠緩慢的人為審核維持中立。當網路上出現越來越多被戲稱為「slop」(餿料)的同質化內容,「真實、獨特、有瑕疵的創作」反而變得無比珍貴,成為內容差異化的關鍵。

05|策略4_尖刺性格崛起:做出 AI 難以預測的選擇

AI 推動同質化內容的同時,另有一股趨勢鼓勵人們發展「spiky personality」(尖刺性格)。在美國德州奧斯汀一所 AI 專門學校,學生們倡議「要成為有價值的人,就必須擁有 AI 不會認同或難以模仿的洞察」。這種「有個人風格、能挑戰常規」的態度,不只讓自己在數位世界中被看見,也成為創意產業、品牌經營的新動能。但同時也要警惕,尖刺不應走向極端或虛無,如何引導成為正向特質,是當代教育、文化機構的新課題。

06|策略5_離線創作回歸:用紙本、實體連結守護人性

最極端、也最具象徵性的反 AI 策略,就是「完全離線」的創作。科幻作家 Robin Sloan 就提倡「讓 AI 永遠無法完全理解人類」,選擇以紙本小冊傳遞創意,不讓作品成為 AI 訓練的養分。這樣的行動既是文化抗議,也是創作者主體性的展現,意義在於:有些人類經驗、靈感和情感,無法也不必被數位化或自動化,保留一塊只屬於人類的領地。

07|文化抵抗還是迷思?人類「反 AI」運動的多重啟示

這五種策略表面上各自獨立,其實都指向一個深刻問題,當 AI 不可避免滲透我們的工作、創作、生活,人類還有必要為自己留下一塊非 AI 的空間嗎?對創作者來說,這代表打造內容差異化、重塑價值感;對媒體產業,是商業模式重構的機會;對社會整體而言,則是一場重新討論「人性與效率」價值排序的文化運動。台灣的品牌、教育、內容產業,未來也勢必會加入這場反思與行動。

08|這波趨勢,誰會特別關注?

  • 內容創作者、獨立媒體經營者:思考如何強化「人味」競爭力,擺脫 AI 內容同質化。

  • 文化評論者、哲學/媒體研究學者:觀察人性與科技拉鋸的新格局。

  • 行銷、品牌、媒體策略人員:善用人類故事與創意內容建立品牌區隔。

  • AI 倫理、政策工作者:追蹤「慢 AI」與文化反彈對規範制定的影響。


08|未來觀察重點

  • 慢 AI 社區或政策試點:是否會有國家或地方政府推動「慢 AI」發展政策,或催生「慢 AI 社群」?

  • 媒體內容「人類創作」認證潮:平台是否會設立「人類內容」標籤、推動原創作者認證?

  • 尖刺個性與離線創作成新風潮:這兩者是否會發展為青年世代的新文化時尚?

  • 品牌、教育、藝術納入人性策略:各界如何把人性故事與反 AI 概念融入核心敘事?

FAQ|關鍵問答

1. 什麼是「慢 AI」?為什麼近年成為討論焦點?

「慢 AI」(Slow AI)強調放緩 AI 技術開發與落地步調,重點在於優先納入倫理、社會與人性考量。這理念源於對 AI 快速商業化與技術疊代可能帶來風險(如資安、偏見、就業影響等)的擔憂。2023 年國際間曾出現「暫停六個月 AI 發展」的倡議,雖未真正推動,但至今仍有許多專家主張,在推進 AI 前應先落實監管、風險評估及人性價值保護。

2. 「慢網路」如何實踐?它和 AI 有什麼關係?

「慢網路」(Slow Web)是指回歸網路內容的深度、減少即時通知與資訊碎片,鼓勵紙本閱讀、長篇深度寫作與實體交流。進入生成式 AI 時代後,這種生活方式也被視為對抗「效率焦慮」和「演算法操控」的策略。例如定時關閉社群通知、每天留時間散步、只閱讀精選長文等,都是讓自己遠離 AI 干擾、維持自我專注的做法。

3. 為什麼「AI 生成內容」會被批評為「slop

「Slop」原意為「餿料」或「豬飼料」,在 AI 內容領域則指大量同質化、缺乏深度與個人風格的機器生成內容。許多讀者發現,AI 雖然能快速生成資訊,但缺乏真誠與故事性,容易讓人覺得枯燥、冷冰冰。因此,人類原創內容反而變得更稀有、更有吸引力。這也是為什麼近期獨立電子報、Podcast、論壇等「人味」平台人氣大漲。

4. 「尖刺性格」(spiky personality)會不會走向極端?

所謂「尖刺性格」就是展現與眾不同、難以預測的獨特個人特質。這有助於在 AI 同質化時代突顯個人價值。但若過度強調反叛、逆向,可能導致不合群或虛無主義。未來關鍵在於,教育和品牌如何引導這些特質走向正向創新、理性思辨,而非極端或破壞性的行為。

5.離線創作有什麼價值?真的能避開 AI 影響嗎?

離線創作最大價值在於保有作品獨特性與私密性,讓內容不輕易成為 AI 訓練材料。像作家 Robin Sloan 以紙本小冊、現場演講傳遞創意,就是希望建立 AI 無法觸及的創作領域。對許多創作者來說,這是文化抗議,也是維護人類創意尊嚴的一種方式。但現實上完全離線不易,未來更可能發展出線下線上混合的「私有創作圈」。

參考資料: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
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

從撰稿、潤飾、編輯到電子書排版與發行,全程導入 AI 流程,讓出版變得輕鬆又專業,協助知識型創作者打造數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