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與電動化推動垃圾收運產業革命:美國案例帶來的啟示

新世代城市回收進化論:當垃圾車與回收場變成智慧機器

· 精選解讀,AI賦能百業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垃圾車沒你想的那麼傳統,AI 與電動化正在改寫產業未來

在台灣,多數人對垃圾車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熟悉的音樂聲、準時出現在家門口的收運員。但事實上,美國和歐洲正上演一場看不見的「基礎設施革命」:不僅全電動垃圾車已經在主流城市上路,AI 機器人、機械手臂、感測器、雲端派遣系統等新科技,也陸續走進回收廠與街頭巷弄。
這些創新正重新定義城市垃圾收運與資源回收,讓這門過去被視為低技術、低毛利的「傳統產業」,一躍成為智慧城市、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與循環經濟浪潮下的重點升級對象。

本文以 2024 年美國五大創新案例為主,全面解析產業數位轉型的核心驅動力,並帶來對台灣業界、政策與投資者的啟發。

「像點披薩」的夢想開場:Builder.ai 如何竄起

Builder.ai(前身為 Engineer.ai)創立於 2016 年,由 Sachin Dev Duggal 擔任執行長,自詡為「chief wizard」。該平台主打讓企業在無需寫程式的情況下,透過 AI 助手 Natasha 自動建立應用程式,聲稱可自動匹配模組、配置後端資源並產出成品。

這樣的願景很快吸引矚目資金:微軟在 2023 年大舉投資,卡達投資局、SoftBank DeepCore 等也跟進,總募資超過 5 億美元。Builder.ai 隨即登上 Fast Company「全球最具創新 AI 公司」第三名,僅次於 OpenAI 與 Google。

美國案例現場:從垃圾車到回收廠,科技全方位升級

Republic Services 與 McNeilus 聯手打造最大電動垃圾車隊

2024 年 10 月,北美清運龍頭 Republic Services 宣布加碼訂購 100 輛 McNeilus Volterra® 電動垃圾車,加上 2023 年首批 50 輛訂單,成為全美最大規模的電動垃圾車隊之一。
這些 Volterra ZSL™ 車款具備 CARB 及 EPA 零排放認證、可單次充電完成一整天行程,並內建 360 度影像、車道偏移警示、自動煞車、即時數據上傳等功能。此舉不僅展現企業 ESG 承諾,也配合地方政府的低碳城市政策,加速車隊全面電動化,預計 2030 年前協助公司減碳 35%。

  • 單車日行程內一次充電無需補電

  • 低噪音,提升清晨與夜間居民生活品質

  • 數據即時回傳,輔助派遣最佳化管理

McNeilus 推出北美首款全電動前裝式回收車

McNeilus 同期發表的全電動前裝式回收車,結合高效能鋰電池、AI 車載監控、模組化裝卸平台等先進設計,服務大型住宅區、商業場域回收需求。
其最大特點在於整合回收物自動分流、即時數據統計與客製化路線管理,讓營運成本、維護效率與回收純度同步提升。

AMP AI 推動回收場自動分選,效率提升新指標

美國 AMP Robotics 與 Waste Connections 合作,2024 年底在其回收場部署全自動 AI 分選設備,使用電腦視覺辨識、機械手臂與雲端運算。該系統可即時識別超過 70 種材質、每分鐘處理 80 件物件,大幅減少人工作業、降低受傷風險,並提升回收率與純度。
更進一步,AMP 解決方案會自動追蹤分類錯誤並生成大數據報告,協助企業與政府優化資源回收政策。

ZenRobotics 推出第四代智慧分選機器人,全球循環經濟生力軍

來自芬蘭的 ZenRobotics,2024 年推出第四代廢棄物分選機器人,導入 3D 視覺辨識、AI 决策引擎與遠端維護平台,可自動處理複雜廢棄物,顯著提升分選效率與純度。
目前該公司產品已落地歐洲多國,並積極搶進北美與亞洲市場,成為全球循環經濟升級的重要推手。

自駕垃圾桶、智慧感測與雲端路線規劃:城市管理進入數據時代

根據《華爾街日報》The Future of Everything 專欄,芝加哥、舊金山、丹佛等城市正在試行自駕垃圾桶、AI 攝影機、IoT 感測器等新設備,目標提升垃圾收運的效率、降低人力壓力與錯誤率。
這些「智慧垃圾桶」可自動感測是否已滿溢,並通知清運中心即時派遣車輛。資料還能上傳雲端,運用 AI 大數據最佳化路線規劃,避免車輛空跑與資源浪費。

垃圾收運數位轉型的三大驅動力

1. 法規政策壓力:城市低碳化與永續發展推動產業升級

美國與歐盟皆推動減碳政策,逐步強化城市垃圾收運與回收產業必須提升能效、降低碳排,推動電動化成為產業必經之路。許多城市透過補助、稅賦優惠、公開標案等方式,帶動新設備的大量採購。

2. ESG 與循環經濟成為企業成長動力

企業逐漸將 ESG 納入營運指標,資源回收率、減碳成效、智慧管理效率等數據成為市場競爭新關鍵。國際大型廠商率先採購電動垃圾車、AI 分選機器人,以強化品牌形象與提升投資人信心。

3. 技術成熟,成本門檻快速下降

電動車、機器人、IoT 感測器、AI 雲端服務等技術發展日趨成熟,模組化、平台化設計讓中小型業者也能以較低成本試行創新解決方案,促成產業生態系多元發展。

技術剖析:AI 圖像辨識與自動化分選的產業變革

AI 分選系統

  • 運用圖像辨識與深度學習,自動識別各種塑膠、金屬、紙類、異物,分類正確率超過 98%。
  • 分選資料可串接雲端平台,動態調整分選規則與標準。
  • 大數據追蹤分析,協助企業與政府持續優化回收政策。

機器手臂自動化

  • 以高速伺服馬達與即時感測,單台手臂每小時可執行 4000 次以上分選。
  • 減少人力作業、降低工安風險,提高產能與穩定性。
  • 多台機器手臂可並聯作業,彈性調整產線規模。

電動車隊與智慧管理平台

  • 電動垃圾車一次充電可完成全日作業,降低能源成本。
  • 智慧派遣系統自動根據垃圾桶即時數據規劃最佳路線,提升營運效率。
  • 行車數據即時上傳,協助車隊管理維護、排程與碳排追蹤。

IoT 感測與自駕設備

  • 垃圾桶內建滿溢感測器,連網即時回報狀態,動態調度收運車輛。
  • 未來有望導入小型自駕垃圾車、無人回收站,拓展智慧城市應用場景。

國際趨勢觀察:產業升級的五大啟示

  1. 傳產翻身新標竿:垃圾收運與回收場成為智慧城市重要示範區,產業數位轉型不再只屬於科技業。
  2. ESG 帶來真實訂單:企業對永續、減碳與資源循環的承諾,直接轉化為採購力,拉動市場規模。
  3. AI 降低技術門檻:模組化 AI 設備、軟體平台化設計,降低中小型業者導入門檻。
  4. 政府轉型為資料管理者:城市治理角色轉型,開始聚焦資料平台建設與公共資源優化。
  5. 產業生態系跨界整合:車輛廠、AI 新創、IoT 企業、系統整合商與地方政府共同打造新模式。

對台灣的啟示:政策與產業加速數位轉型的五大建議

  1. 推動電動垃圾車示範計畫,結合本土車廠與政府資源:以縣市為單位進行電動垃圾車隊更新,爭取 ESG 投資與公部門補助。

  2. 導入 AI 分選設備與智慧感測,加速回收場自動化:輔導中小型回收業者數位升級,並建立產業聯盟共用平台。

  3. 建構「城市垃圾數據平台」,促進即時監控與動態派遣:推動垃圾桶感測器、IoT 智慧感測與雲端路線管理系統建設。

  4. 促進產業跨界合作,帶動上下游產業共同升級:促進車輛製造、AI 軟體、IoT 硬體與系統整合商協同開發,創造新商業模式。

  5. 加強教育宣導與法規鬆綁,建立全民資源回收文化:結合數位平台、社群與學校推廣,強化回收意識與政策接受度。

未來展望:AI + ESG 時代的垃圾收運產業想像

  • 無人化回收場、全自動派遣將成常態
    自駕收運車與無人回收站未來有望大規模部署,從根本提升產業效率與安全。

  • 垃圾數據躍升為新資產
    大數據回收追蹤成企業碳中和、永續績效關鍵依據,帶動碳權、綠色金融新商機。

  • 個人化回收與智慧社區普及
    結合智能社區平台,提升民眾參與度與行為數據分析,推動全台回收升級。

  • 產業生態系重組,台灣可望躍升區域新標竿
    若能整合產官學研與產業聯盟,台灣有機會成為亞洲垃圾收運數位升級示範區。


總結觀點:從「看不見」到新賽道,台灣要如何把握這波機會?

垃圾收運一直是城市生活「看不見」但極其重要的基礎產業,當 AI、自動化、電動化成為產業新標準,台灣如何搶得先機?這不僅能提升城市品質、創造新經濟產值,也有機會讓本土設備商、系統開發者走向國際。從今日美國案例來看,每台安靜的電動垃圾車、每一套機器手臂分選線,其實正是產業革命的起點。下一個升級的主場,很可能就在我們的巷弄之間。

FAQ|關鍵問答

Q1:AI 分選系統能帶來多大效益?
AI 分選系統(如 AMP、ZenRobotics)能以高速識別、分選數十種回收物,提升回收純度、降低人力與工安風險。例如 AMP 解決方案每分鐘處理 80 件物件,錯誤率低於 2%,分選資料還能回饋給政策與企業營運分析。

Q2:電動垃圾車比傳統車型好在哪?
電動垃圾車具備零碳排、低噪音、低維護成本、數據即時上傳等優勢,不僅友善環境,也提升駕駛與居民的體驗。以 McNeilus Volterra 為例,一次充電即可跑完整天行程,且配備 360 度安全監控。

Q3:美國與歐洲城市如何推動垃圾車電動化?
透過政策補助、公開標案、企業承諾與法規強化,加速舊車隊汰換。企業以 ESG 為採購動機,地方政府則提供稅賦與補助降低業者投資負擔。

Q4:台灣產業導入 AI 與電動化的瓶頸是什麼?
目前最大挑戰為初期設備投資高、產業規模有限與技術落地難度。解決之道在於推動示範區、整合政府補助、建立產學合作機制,並引進國際經驗。

Q5:AI+自動化會不會取代基層就業?
短期內部分基層分選、清運人力將被自動化取代,但同步會增加設備維運、資料分析、系統運營等新型態職缺。政策需同步推動職能轉型與培訓。

Q6:個人與中小企業有機會參與這波浪潮嗎?
有。許多 AI 分選設備與感測方案已模組化,並提供租賃、訂閱制等多元商業模式。中小企業可參與區域聯盟或產業示範計畫。

Q7:垃圾數據如何影響 ESG 與碳權?
回收率、減碳數據成為企業 ESG 報告與碳權申請的重要依據,有助吸引國際資本與強化企業競爭力。

Q8:未來台灣有機會成為區域垃圾收運科技示範區嗎?
只要能加速數位轉型、推動產業聯盟與跨界合作,台灣有機會複製新加坡、日本等地的產業升級模式,並結合自有硬體、軟體與服務出口,成為亞洲示範標竿。

參考資料:

Trash Pickup's Future: Self-Driving Bins, Quieter Trucks and Smarter Sorting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s://www.wsj.com/tech/ai/trash-collection-new-technology-2d3dcf6a?mod=tech_lead_pos1

Oshkosh Secures Order from Republic Services for 100 McNeilus® Volterra® Electric Refuse Trucks

https://www.oshkoshcorp.com/news/2024/10-03-24-republic-services-orders-mcneilus-volterra-trucks

McNeilus Unveils North America's First Fully Integrated Electric Front-Loading Refuse Recycling Collection Vehicle

https://mcneilusgarbagetrucks.com/news/mcneilus-unveils-north-americas-first-fully-integrated-electric-front-loading-refuse-recycling-collection-vehicle

AMP to Operate Waste Connections Recycling Facility with AI-Powered Sortation Technology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41118648654/en/AMP-to-Operate-Waste-Connections-Recycling-Facility-with-AI-Powered-Sortation-Technology

ZenRobotics Launches Fourth Generation of Waste Sorting Robots

https://www.terex.com/zenrobotics/about-us/news/zenrobotics-launch-fourth-generation-of-waste-sorting-robots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

從撰稿、潤飾、編輯到電子書排版與發行,全程導入 AI 流程,讓出版變得輕鬆又專業,協助知識型創作者打造數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