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 MARS1000 啟示:AI 晶片自主化的戰略躍遷與全球供應鏈再平衡
馬來西亞 MARS1000 啟示:AI 晶片自主化的戰略躍遷與全球供應鏈再平衡
從封測重鎮到 IC 設計,馬來西亞的「晶片主權」戰略,對聯發科、台積電等台廠,究竟是競爭威脅還是南向新機遇?

InfoAI 編輯部
當全球的鎂光燈都聚焦在美國、中國與台灣構成的「晶片大三角」賽局時,一個我們熟悉又似乎有些忽略的鄰居,正悄然舉起賽旗,準備加入這場最關鍵的競賽。
馬來西亞政府於高調宣布,該國已成功研發出首款自主設計的 AI 晶片。這顆晶片雖小,但其背後代表的,卻是一個國家級別的巨大野心:在全球 AI 浪潮與地緣政治的雙重驅動下,建立屬於自己的「矽主權」(Silicon Sovereignty)。
長期以來,馬來西亞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後段班」角色。如今,它為何決心要擠進「前段班」的 IC 設計賽場?這場來自南方的追擊,對身處產業鏈頂端的台灣而言,究竟是一個值得警惕的訊號,還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合作契機?
事件聚焦:馬來西亞首款 AI 晶片瞄準終端應用
根據彭博社報導,馬來西亞國家級研究機構 Mimos Berhad 與當地設計公司 SkyeChip 聯手發表了該國首款 AI 晶片MARS1000 Edge AI 處理器。從目前釋出的資訊來看,這並非一顆用來挑戰輝達(NVIDIA)或超微(AMD)在資料中心市場霸權的重量級 GPU,而是一顆定位清晰、戰略明確的 終端裝置 AI(Edge AI)處理器。
這意味著,它的應用場景將是智慧物聯網(AIoT)裝置、工業用智慧攝影機、無人機、以及各類需要即時在地運算的智慧硬體。這是一個聰明的市場區隔策略,避開了與巨頭的正面衝突,選擇從一個更細分、更多元的領域切入。
它的出現,既是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鏈的升級信號,也是地緣政治動盪下的新「避險戰略」。此次晶片發佈,是馬來西亞「國家 AI 戰略 2030」下的關鍵一步。其目標非常明確:降低對外國高科技的依賴,並在未來十年內,將馬來西亞打造成為一個具備完整 AI 生態系的區域樞紐。
一顆晶片背後的國家戰略
MARS1000 的推出,標誌著馬來西亞首次從半導體「後端」跨足「前端」設計。過去,馬來西亞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定位明確:
佔據全球約 13% 的封裝與測試(Assembly, Testing and Packaging, ATP)市佔率。
主要承接國際大廠的生產環節,例如英特爾(Intel)、德州儀器(TI)、英飛凌(Infineon)等。
然而,封測只是半導體價值鏈的「後段」。真正決定技術方向與利潤分配的,是設計與製造的前端環節。MARS1000 的發表,意味著馬來西亞決心向價值鏈的上游躍遷。
更關鍵的是,這顆晶片並未選擇進入高強度競爭的資料中心市場,而是鎖定 Edge AI,智慧攝影機、無人機、工業物聯網、汽車本地 AI 推理等場景。這是一個快速成長但尚未被完全壟斷的市場,2024–2030 年的年均成長率(CAGR)預估超過 20%。
換句話說:馬來西亞不是要「挑戰巨頭」,而是要透過戰略聚焦,創造可防守的差異化定位。
趨勢解讀:全球「晶片主權」競賽與供應鏈重組
馬來西亞的這一小步,是全球科技版圖劇烈變動下的一大步。它值得我們關注的原因,超越了單一產品本身。
首先,這是「科技民族主義」蔓延的又一例證。 從美國的《晶片法案》、歐盟的《歐洲晶片法案》,到日本、印度的巨額補貼,過去兩年,我們看到了一場全球性的「科技獨立運動」。各國政府都意識到,在 AI 時代,半導體不僅是經濟命脈,更是國家安全的基石。馬來西亞的舉動,證明了這股追求「晶片自主」的浪潮,已經從世界強權蔓延至更多的新興經濟體。因此,馬來西亞正從封測大國轉型,嘗試培養在地設計能力。
其次,這是產業鏈價值「向上攀升」的決心。 馬來西亞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佔據了約 13% 的封裝與測試(ATP)市佔率,是名副其實的「封測重鎮」。如今,馬來西亞決心要從「後端」的製造,走向「前端」的 IC 設計,這是一次艱難但關鍵的價值鏈躍遷,目標直指整個產業鏈中利潤最豐厚的一環。
此外,馬來西亞政府 2021 年提出 《國家 AI 策略 2030》,明確目標包括:發展在地 AI 研發與應用生態系、降低對外國高科技依賴、打造馬來西亞為東南亞的 AI 中樞。MARS1000 的發表,可視為這個政策藍圖的具體落實。也就是說,馬來西亞並非單純追逐科技潮流,而是將晶片自主視為國家長期戰略的基石。
最後,這是地緣政治下的「避險策略」。 在中美科技戰的夾縫中,許多東南亞國家不願選邊站。發展自主的科技能力,建立更多元的供應鏈夥伴關係,成為了確保自身經濟穩定與發展的「避險策略」。
產業格局:從封測重鎮到設計新秀
1. 全球半導體價值鏈的現狀
半導體價值鏈通常被分為三大環節:
設計(IC Design):技術門檻最高、利潤率最豐厚(典型如輝達、Qualcomm)。
製造(Foundry):資本密集,以台積電、三星為代表。
封測(ATP):勞動與製程並重,利潤率最低,但供應鏈必需。
馬來西亞長期在第三環節扮演要角。據 SEMI 統計,馬來西亞是全球前三大封測中心之一,僅次於中國與台灣。
2. 價值鏈「向上攀升」的挑戰
從封測走向設計,不只是技術上的跨越,更是整個產業能力的升級。
人才挑戰:IC 設計需要大量具備電機工程與演算法背景的人才,這在馬來西亞仍屬稀缺。
資金挑戰:設計公司往往燒錢多年才有回報,需政府長期補貼與耐心資本支持。
市場挑戰:要找到「差異化」應用場景,否則很快會陷入紅海。
因此,我們可以判斷,MARS1000 是一次「試水溫」的戰略探索,成敗並非在於第一代產品,而在於能否建立長期持續的設計能力。
事實上,馬來西亞的晶片夢並非憑空而來。早在 1970 年代,英特爾(Intel)就在檳城設立了第一家海外工廠,開啟了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的篇章。半個世紀以來,它已成功吸引了英飛凌、德州儀器、美光等眾多國際大廠在此設立後段製程基地。
近年來,受到全球晶片短缺與地緣政治緊張的刺激,馬來西亞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國際大廠紛紛加碼投資,擴大其在馬國的封測產能。正是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之上,馬來西亞才有了從後端走向前端的底氣與決心。
對台灣的啟示:
馬來西亞此舉,帶給台灣的啟示可以歸納為以下3個:
Edge AI 的藍海潛力:資料中心 GPU 市場雖由輝達主導,但 Edge AI 在智慧醫療、智慧工廠仍有巨大成長空間。
價值鏈升級的決心:馬來西亞敢於「由後端向前端」跨越,對台灣同樣是提醒:僅靠代工優勢不足,需加強設計與應用整合。
地緣政治的迴旋:小國策略值得借鏡,台灣可以思考如何在全球供應鏈中,透過「技術不可替代性」增加安全籌碼。
對台影響分析:是競爭、合作,還是南向新據點?
馬來西亞的雄心,對全球半導體龍頭台灣來說,意味著複雜的機會與挑戰。
潛在的競爭者: 雖然短期內威脅不大,但從長遠來看,若馬來西亞成功建立起完整的 IC 設計生態,並挾帶其東南亞市場的地理優勢與政府的大力補貼,很可能在中低階的消費性電子、AIoT 晶片領域,成為台灣 IC 設計公司(如聯發科、瑞昱)的一個新生競爭對手。
重要的合作夥伴: 然而,一枚晶片從設計圖到成品,中間必須經過晶圓代工的環節。以馬來西亞目前的實力,其設計的 AI 晶片極大概率需要委外代工,而台積電、聯電等台灣晶圓廠,無疑是其首選的合作對象。這為台灣的晶圓代工業帶來了新的潛在訂單。
理想的「友岸外包」據點: 隨著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化」的趨勢,許多台灣企業正在尋找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China Plus One)。馬來西亞擁有超過 50 年的半導體產業基礎、熟練的技術人力與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正逐漸成為台灣企業南向佈局的理想選擇。馬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扶持,將使這個選項更具吸引力。
未來展望:從一顆晶片到一個生態系
發布第一款晶片,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馬來西亞的晶片之路能否成功,接下來有幾個觀察重點:
晶片的市場表現: 這款晶片能否獲得商業客戶的採用?其在真實應用場景中的功耗與效能表現,將是決定其成敗的關鍵。
政府的持續投入: 發展 IC 設計產業需要長期、巨額的資金與政策支持。馬來西亞政府的決心與執行力能持續多久,將是最大的變數。
台灣產業的回應: 我們是否會看到台灣的 IC 設計公司或 IP 供應商,宣布與馬來西亞進行合作?或是,聯發科等巨頭會如何應對這個潛在的市場競爭者?
4. 國際聯盟的形成: 馬來西亞是否會尋求與其他國家(如日本、歐洲國家)建立半導體研發聯盟,共同追趕領先集團?
總結觀點
馬來西亞發布的第一款 AI 晶片,與其說是一塊晶片,不如說是一份遞交給世界的「意向書」,
是一個國家戰略的縮影。它象徵馬來西亞從「封測大國」邁向「設計新秀」的決心,也映照出全球科技民族主義、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避險的時代大勢。同時,也清晰地宣告:在全球半導體的牌桌上,一個新的玩家,正帶著國家的意志,堅定地走向牌桌中央。
至於未來十年,馬來西亞能否成功,取決於三大因素:
1)能否培養並留住足夠的人才
2)能否聚焦差異化應用市場
3)能否在國際供應鏈中找到平衡點
無論成敗,MARS1000 已經讓世界看見:在全球科技版圖劇烈變動的時代,小國也能以策略與聚焦,為自己開創新的位置。對於長年穩坐牌桌主位的台灣而言,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時刻。一個強大的鄰居崛起,既是潛在的威脅,更是難得的機遇,它提醒我們,全球供應鏈的版圖從未靜止。
未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挑戰,或許不再只是「如何跑得更快」,而是「如何策略性地選擇與誰同行」。馬來西亞的雄心,可能正是促成一次全新區域合作的催化劑,將一個潛在的競爭者,轉變為在複雜世界格局中,一個穩定可靠的盟友。這一步棋如何下,考驗著台灣的智慧
FAQ|關鍵問答
Q1:MARS1000 是什麼?
MARS1000 是馬來西亞本土晶片設計公司 SkyeChip 發表的 邊緣運算(Edge AI)處理器,被外媒稱為馬來西亞的「首款 AI 裝置晶片」。它聚焦在裝置端(如智慧攝影機、機器人、無人機、工業物聯網)進行 在地 AI 推理,而非資料中心訓練與超大規模推理;多家媒體指稱其採 7nm 製程並在產業協會活動上亮相。這顯示馬來西亞正嘗試從「封測重鎮」走向「IC 設計新秀」。
Q2:它與 NVIDIA 的資料中心 GPU 有什麼本質差異?
運算任務與場景不同:
資料中心 GPU(如 H100、GB200):對應大型模型的訓練/推理,需求是高 TFLOPS、超高頻寬記憶體、叢集與網路拓撲整合;電力、散熱與機房條件是前提。
Edge AI 晶片(如 MARS1000):主打低功耗、低延遲、離線或弱網下的即時推理,把常見的視覺、語音、控制等任務直接在裝置端完成,降低雲端費用與傳輸時延,也減輕敏感資料外流風險。
結論:兩者是互補而非對打的關係,雲端負責大型模型訓練與版本管理;邊緣端負責場景化、即時性的推理落地。
Q3:Edge AI 的關鍵商業價值是什麼?
TCO 下降:頻寬與雲端推理費用可顯著降低,特別是攝影機、大量 IoT 節點持續上傳影像/音訊的情境。
即時決策:工安偵測、瑕疵檢測、機器人避障、無人機巡檢等需要 毫秒級反應。
資料主權與隱私:在地處理可避免原始影像長期上傳雲端,符合政府與企業的資安/合規期待(如馬來西亞 PDPA 與各國個資法)。
韌性:在弱網路區域仍可運作;雲端中斷時,裝置端維持核心功能。
典型場景:智慧製造 AOI、智慧城市影像分析、零售客流分析、停車場/園區安控、農業巡田與病蟲害監測、AMR/AGV 自主移動等。
Q4:為什麼馬來西亞選擇 Edge AI 做為切入點?
門檻與回報的平衡:相較於先進製程 GPU 的極高技術與資本門檻,Edge AI 在 演算法壓縮、模型部署、硬體整合、場景產品化 上更貼近馬來西亞既有強項(系統整合、製造供應鏈)。再加上 本地產業數位化需求旺盛,更容易形成「在地需求—在地供給」的快速閉環。官方與研究機構長期指出,馬來西亞在全球半導體 封裝、組裝與測試(ATP)約占 13%,正尋求 由後段向前段 的價值鏈升級;Edge AI 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Q5:文中提到的「馬來西亞封測市佔約 13%」有來源嗎?
有。多個官方與研究機構長期引用 13% 這個數字,包含 MIDA(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以及智庫/研究單位的分析;國際媒體(如 Financial Times、Reuters)在談地緣與供應鏈再平衡時也常以此為基礎。
Q6:「國家 AI 戰略 2030」與 NAIO/AI 路線圖怎麼接合?
馬來西亞已設立 National AI Office(NAIO),並陸續推出 AI Technology Action Plan 2026–2030、AI Talent Roadmap 2024–2030 等政策與路線圖,核心方向是 強化在地 AI 研發、人才與產業生態,以提升國際競爭力與投資吸引力。MARS1000 的推出,與這些政策脈絡相互呼應,屬於 以產促政、以政促產 的典型案例。
Q7:與印度、日本、越南的「晶片自主」相比,馬來西亞的差異是?
日本:政策資源集中在先進製程(例如對尖端製造的巨額補貼)與在地供應鏈重建。
印度:大規模補貼吸引外資設廠,並推動本土設計與 OSAT 擴張。
越南:承接「China+1」策略,強化電子製造與部分半導體環節布局。
馬來西亞:本來就有深厚的 ATP 基底與跨國大廠聚落,現階段重點是 補上設計短板、擴大 Edge AI 等應用導向賽道,並在地緣之間維持「不完全選邊」的 避險與多元結盟 策略。
Q8:MARS1000 的落地關鍵會是哪些「第一批」應用?
出線機率最高的三類:
工業視覺與智慧製造:瑕疵檢測、危險區域入侵偵測、產線節拍優化(與本地製造業需求黏著度高)。
智慧城市與園區安控:人流/車流分析、違規偵測、停車場管理、公共安全事件的即時警示。
自主移動體(AMR/AGV、無人機):定位、避障、路徑規劃的裝置端推理;在弱網環境也能穩定運作。
判斷依據:這些場景具備 高頻、剛需、可量產、可複製 的特性,且能與馬來西亞現有製造與系統整合能量快速結合。
Q9:最大的風險與結構性挑戰是什麼?
人才缺口:IC 設計、EDA 流程、模型壓縮/部署(quantization、pruning)、硬軟整合的人才仍不足。
IP 依賴與授權:邊緣 NPU/DSP IP、匯流排、記憶體子系統等授權成本與合約彈性,關係到單位成本與產品節奏。
產品疊代節奏:要跟上模型演進(從 CNN/Transformer 到更高效架構)與新框架(如更易部署的推理 runtime)。
通路與品牌:B2B 系統導入常需 方案級 能力與渠道,單一晶片供應商需與模組商、系統整合商結盟。
製造協力:雖為 7nm 等成熟先進製程,但仍需穩定產能與良率、封裝與測試的高品質協同。
Q10:Edge AI 與雲端 AI 怎麼協作?
裝置端(Edge):承擔視覺/語音等即時推理;在裝置上做特徵萃取與事件判斷,只回傳結構化事件(非原影音)。
邊緣伺服器(On-prem/近端):彙整多節點資料、做複雜一點的多模型融合(ensembling)、快取與權限控管。
雲端:訓練/微調、模型版本管理(MLOps)、集中式監控、OTA 模型下發與 A/B 測試。
關鍵指標:端到端延遲(e2e latency)、上傳頻寬、事件準確率(precision/recall/F1)、單點成本(BOM + 授權)、系統可用度(SLA)。
參考資料:
Malaysia Unveils First AI Device Chip to Join Global Race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8-25/malaysia-unveils-first-ai-device-chip-to-join-global-race?srnd=phx-ai
Malaysia's SkyeChip unveilse country's first edge AI processor
https://techcrunch.com/2025/08/27/malaysias-skyechip-unveils-the-countrys-first-edge-ai-processor
Malaysia unveils first edge AI processor MARS1000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tech/artificial-intelligence/malaysia-unveils-first-edge-ai-processor-mars1000/articleshow/123549342.cms
Malaysia to offer incentives for its chipmaking industry, state media reports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malaysia-offer-incentives-its-chipmaking-industry-state-media-reports-2025-05-21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