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金錢留不住 AI 人才,矽谷的創新規則正在改寫
精選解讀|金錢留不住 AI 人才,矽谷的創新規則正在改寫
真正決定 AI 未來的,不是模型速度,而是人心、文化與信任

InfoAI 編輯部
Meta 的「鈔能力」時代開啟:高薪挖角的豪賭
2025 年上半年,Meta 成為矽谷話題焦點。為了加速其「超級智能實驗室」(Superintelligence Labs, MSL)的組建,Meta 採取了最直接也最激烈的策略,用錢砸人。據彭博社與路透社報導,Meta 為挖角頂尖 AI 研究員開出千萬美元等級的合約;更有消息指出,Meta 曾向 24 歲的年輕天才 Matt Deitke 提出 4 年 2.5 億美元的驚人報價。
Meta 的挖角目標涵蓋蘋果、Google DeepMind、OpenAI 等主要競爭者。
例如:
Ruoming Pang(前 Apple Foundation Models 團隊主管)已轉投 Meta;
Ke Yang(剛被蘋果任命為新 AI 搜尋負責人)也傳出即將加入 Meta 團隊;
Lucas Beyer、Alexander Kolesnikov、Xiaohua Zhai(原 OpenAI 成員)也被 Meta 高薪延攬。
這場「金錢攻勢」表面上讓 Meta 迅速組建起一支豪華 AI 夢幻團隊,但在矽谷內部,另一個問題正浮現:錢能留住人嗎?
被挖來的人才,真的留下來了嗎?
根據《Wired》與《Business Insider》追蹤,Meta 的超級智能團隊成立後不到半年,就出現離職潮。
以下是具體案例:
Avi Verma、Ethan Knight:從 OpenAI 轉投 Meta,幾個月內又回到原公司。
Rishabh Agarwal:待了 5 個月後離開,選擇創業。
Chaya Nayak:Meta 生成式 AI 產品負責人之一,2025 年 8 月離職轉往 OpenAI。
至少 8 位核心人員(含工程師、研究科學家、產品主管)在 MSL 成立兩個月內離開。
離職者多半指出三大原因:
內部架構頻繁重組、權責模糊
文化衝突與溝通不順
缺乏具體方向與執行策略
這些現象反映出一個殘酷事實:即使是天價薪酬,也難以替代「願景、歸屬與信任」這三項人才真正重視的元素。
留下來的人:高薪與高壓並存
部分被挖來的人仍選擇留下,他們的表現成為外界觀察重點。
以 Matt Deitke 為例,這位年輕 AI 研究員在被 Mark Zuckerberg 親自面談後入職 Meta,被寄予推動多模態(multimodal)與智能代理(agentic systems)研究的厚望。
然而截至目前,Meta 並未公佈任何由 Deitke 領導的具體突破成果。
其他留任者則被分派至語言模型、生成式影像與 AI 搜尋相關團隊,但由於 MSL 頻繁調整架構、權限重疊與指標不明,導致部分研究員無法有效發揮專長。
在外界看來,Meta 這波挖角更像是「陣容戰術」而非「策略整合」:華麗的名單有了,但缺乏清晰的產品路線與技術協作機制。
誰得利?誰失血?四大巨頭的 AI 人才盤點
Meta
人才動態:招募>流失,但離職率高
影響分析:快速集結 AI 領軍人物,卻陷入高壓與內耗;團隊穩定性不足,短期創新力有限。Apple
人才動態:流失>招募
影響分析:AI 搜尋與 Siri 改版計畫受阻,核心主管 Ke Yang、Ruoming Pang 接連出走,戰略執行延宕。Google
人才動態:流動率高但基礎深
影響分析:內部重組頻繁,部分研究員轉投 OpenAI 或 Meta;但底層技術與學術優勢仍穩固。OpenAI
人才動態:穩定吸納、低流失
影響分析:持續吸引業界頂尖研究者回流,整體人才黏著度高,是當前最穩定的 AI 研究中心。
這波流動中,蘋果的影響最大,因其 AI 佈局原已落後,又失去領導核心,等同「二次延遲」。Meta 則是最大賭徒,一邊用高薪吸人,一邊冒著內耗風險。而 OpenAI 反而因這股混亂而顯得穩健,持續吸納回流人才。
從人才流動看組織文化:AI 時代的隱形戰場
這場「AI 人才遷徙」不只是職涯選擇,更是一場文化競賽。
Meta 的困境:組織速度快但方向易變,文化強勢、決策集中,使頂尖研究員容易感到受限。
蘋果的挑戰:保密文化延緩創新,缺乏對外部學術界的開放性交流。
Google 與 OpenAI 的優勢:開源文化與研究導向,能吸引想追求「意義感」與「影響力」的人才。
換句話說,AI 人才流動正在重構產業的價值觀——從「哪裡薪水高」轉向「哪裡能真正做出影響」。
留才之道不在薪資,而在使命感
這場矽谷人才戰爭對企業而言非常明確:
高薪只能吸引注意,留才靠願景與授權。
組織需要「學習文化」與「長期信任」,才能讓人才穩定發揮。
AI 人才戰不只是研發問題,更是企業治理與文化設計的考驗。
如果企業只仰賴挖角、缺乏內部培養機制,終究會陷入人才空轉、創新停滯的惡性循環。
編輯觀點|AI 人才流動是鏡子與組織韌性的試金石
2025 年的矽谷,正出現一個顯著信號:AI 人才不再被單一公司綁定,而是在追尋能夠實現願景的舞台。Meta 以天價挖角、蘋果主管接連出走、OpenAI 穩定吸納、Google DeepMind 持續調整,這些看似零散的事件,其實共同揭示了產業的一個新現實:AI 的競爭已從技術轉向「組織能否容納天才」的能力。
從新聞層面來看,本次事件反映出三個明確轉折:
人才流向反映技術節奏。
Meta 以金錢作為槓桿,在生成式 AI 和 Agent 領域企圖急起直追;蘋果則因領導階層出走,使其 AI 搜尋與 Siri 升級再度延宕。文化成為新競爭壁壘。
高薪不再是留才保障。組織若缺乏透明與信任,反而加速人才流失。這正是 Meta 超級智能實驗室成立數月即出現離職潮的根本原因。穩定組織價值觀比技術領先更重要。
OpenAI 在激烈的人才爭奪中依然保持團隊凝聚力,證明「共享榮譽」與「使命導向」能形成長期的創新能量場。
這場人才遷徙,其實是一面照妖鏡,照出哪些企業的創新力是靠願景驅動,哪些只是靠預算堆砌。Meta 的挖角展現企圖,卻暴露了組織內部的不穩定;蘋果的保守文化讓技術落後半拍;反而是 OpenAI 以文化與使命為核心,重新定義了「留才力」的新標準。
對全球企業而言,AI 時代的關鍵不再是「能招到誰」,而是「能不能讓他留下」。人才流動成了衡量組織韌性最直接的指標:它測出一個公司是否能承受變化、是否能給創新者自由、是否能讓多元觀點共存。
而對台灣企業來說,這是一場關於「文化升級」的啟示。若企業仍將 AI 視為技術導入而非人才進化,就難以培養出能與國際並肩的創新實力。唯有建立學習型組織、開放決策結構、給予人才實驗與犯錯的空間,才能讓創新從人心中生根,而非停留在簡報上。
金錢能買到短期戰力,卻買不到長期信任;能挖到專家頭銜,卻不一定能孕育出文化。最終能在 AI 戰爭中勝出的,不是擁有最多博士與 GPU 的那一家,而是能讓人才留下、成長、並持續發光的那一家。
參考資料
https://www.wired.com/story/researchers-leave-meta-superintelligence-labs-openai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pples-newly-tapped-head-chatgpt-like-ai-web-search-leave-meta-bloomberg-news-2025-10-15
延伸思考問答
Q1. Meta 為何願意花上億美元挖角年輕研究員?背後的戰略邏輯是什麼?
Meta 的挖角策略,是其「重建技術信任」的關鍵手段。自 2023 年 ChatGPT 席捲全球後,Meta 雖在大型語言模型(LLM)領域推出 Llama 系列,但在產品落地與話題熱度上,始終落後 OpenAI 與 Google。Mark Zuckerberg 清楚知道,要在下一波生成式 AI 競爭(特別是多模態與 Agent 系統)中追趕,速度比資金更關鍵。
為此,Meta 透過「以錢換時間」的方式,大量挖角年輕且具研究潛力的 AI 菁英。例如年僅 24 歲的 Matt Deitke,因在開放代理(Open Agents)與機器感知領域表現突出,被 Zuckerberg 親自延攬,開出 4 年約 2.5 億美元的超高報酬。
這不只是人才招聘,而是一場「象徵性宣告」,Meta 要告訴市場,它依然有能力吸引世界級人才,並願意以最激進的方式重奪技術主導權。
但這樣的豪賭也意味著高風險:當人才成為戰略槓桿,而非組織內自然生成的成果時,若文化與方向未同步升級,極易出現「人進得來、留不下去」的失衡現象。
Q2. 高薪挖角的策略在長期真的有效嗎?
短期而言,高薪挖角確實能產生「品牌放大效應」。被挖來的研究員往往帶來新的知識結構、不同思維與研究網絡,也能在投資人與市場面前塑造「公司正在重回戰場」的印象。這就是 Meta 此波行動的即時成果。
但長期來看,若沒有配合組織整合、文化適應與長期研究支援,這種模式會出現明顯副作用。Meta 超級智能實驗室(Superintelligence Labs)在成立不到半年就出現八位核心人員離職,就是典型案例。許多研究員坦言,高薪雖吸引人,但組織架構重組頻繁、決策層干預過多、研究方向不明確,讓他們難以持續投入。
在學術導向的 AI 領域中,人才除了追求報酬,更重視研究自由與成果延續性。若企業只將人才視為「短期投資標的」,長遠來看反而會削弱品牌信任,陷入「高薪、高流動、高不滿」的惡性循環。
最終,高薪是引子,但文化與信任才是留才的根。
Q3. 蘋果的 AI 人才流失是否會影響產品節奏?
影響非常顯著。蘋果近兩年雖強化 AI 研發,但步調仍屬保守。其 AI 搜尋與 Siri 升級計畫原由 Foundation Models 團隊主導,包含語意搜尋、語音生成與多模態感知等核心技術。然而在 2025 年中期,該團隊高階主管 Ke Yang 及多位研究人員相繼離職,加入 Meta 的新實驗室,使原定於 2025 年底整合的「AI 搜尋引擎」專案被迫延後。
據內部消息,蘋果的 AI 開發常受限於嚴格的保密文化與多層決策流程,導致技術研發與產品整合脫節。當這些主管出走後,剩餘團隊需要時間重新建立決策鏈與模型訓練環境,至少落後 Google 與 OpenAI 約半年至一年。
這種狀況反映出一個深層問題:蘋果的核心優勢仍在硬體與體驗整合,但在生成式 AI 軟體層面,缺乏足夠開放性與內部敏捷度。人才流失只是症狀,真正的挑戰是組織文化能否快速學習、放權與調整節奏。
Q4. OpenAI 為何能保持人才穩定?
OpenAI 能在人才流動劇烈的矽谷環境中維持相對穩定,關鍵在於其文化定位與使命導向。與一般科技公司不同,OpenAI 將「安全推進人工智慧、造福人類整體」明確列為組織核心使命,讓研究人員在技術挑戰之外,能感受到明確的道德與社會意義。
此外,OpenAI 採取的 開放研究機制與共享榮譽制度,使團隊內部合作意願高、資訊透明度強。研究成果不只屬於個人,而是共同完成的「智識資產」。這對重視學術聲譽與影響力的研究者而言,是極具吸引力的激勵。
薪酬方面,雖不一定是最高,但 OpenAI 透過股票分潤與專案成就獎勵制度,提供一種「與成果共榮」的長期誘因。這樣的設計讓人才不僅「為錢工作」,而是「為成就與信念工作」。
在矽谷浮躁的環境中,OpenAI 的穩定與聚焦反而成為稀缺資產,也難怪 Meta 的高薪挖角仍留不住那些真正想「做出改變」的人。
Q5. 台灣企業能從這場戰爭學到什麼?
這場 AI 人才戰爭對台灣企業來說,是一面鏡子。台灣擁有堅實的工程底層與製造能力,但若只把 AI 看作「導入技術」而非「培養人才」,將難以建立長期競爭力。
首先,不要只看重挖角,而要投資於培養。企業應建立跨部門 AI 學習機制,讓工程師、產品經理與行銷團隊都能理解 AI 的應用邏輯,形成共通語言。這能提升組織整體思考力與決策敏捷度。
其次,強化內部授權與創新容錯文化。台灣企業普遍重績效、輕探索,導致優秀員工缺乏發揮空間。AI 領域的成功往往源自試錯與迭代,若組織過度強調穩定,創新反而難以萌芽。
最後,把人才視為「長期夥伴」而非「即戰力」。提供明確的職涯發展與學習成長路徑,讓員工感受到「能與公司一起進化」。
簡言之,矽谷的金錢戰,給台灣的啟示是:真正的競爭優勢,不在於能否買到最強的人,而在於能否創造讓人才願意留下、願意變強的環境。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長期成長知識夥伴
我們將龐雜的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成為陪伴您持續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