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阿里巴巴自研 AI 晶片登場:在 Nvidia 缺席下,中國雲端市場的新支點

阿里試圖補上 Nvidia 的空白,雲端 AI 戰局加速洗牌。

· AI新聞速報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 編輯部

在美國持續加強對中國高階 AI 晶片出口限制之際,阿里巴巴選擇自行出手。根據華爾街日報與路透社報導,阿里近期開發出一款全新的 AI 晶片,設計方向著重在推理應用,目前已進入測試階段,並由中國國內代工廠製造。這款晶片被視為阿里在 Nvidia 缺席中國市場後的一個戰略回應,意圖填補高效能運算與 AI 雲端需求的巨大缺口。

阿里晶片研發背後的戰略轉折

阿里巴巴並非首次涉足晶片領域。早在 2019 年,阿里就成立了平頭哥半導體,推出過名為「含光 800」的 AI 晶片,主打影像辨識與雲端計算。然而當時市場反應有限,阿里的晶片業務一度低調。這一次的差別在於:

  1. 國際環境劇變:美國禁令阻斷了中國企業獲取 Nvidia H100、B200 等先進 GPU 的可能性。

  2. 雲端業務急需替代品:阿里雲在 2025 年第二季營收年增 26%,AI 需求是主要動能,但硬體依賴成為隱憂。

  3. 國產製造鏈承接:與早期依賴台積電不同,這次阿里的新晶片完全交由中國境內廠商代工,意味著供應鏈戰略同步調整。

這顆新晶片不僅是技術產品,更是阿里巴巴在中美科技競爭下的「生存籌碼」。

Nvidia 缺口:中國 AI 市場的痛點與機會

在生成式 AI 浪潮推動下,Nvidia 已成為全球 AI 基礎建設的霸主。然而美國政府自 2022 年起,先後限制 A100、H100 GPU 輸華,2024 年更進一步將 B200 等最新晶片列入管制清單。結果是:

  • 中國市場出現巨大缺口:僅雲端服務商就有數十萬顆高端 GPU 的潛在需求無法被滿足。

  • 國產替代成為唯一選項:除了華為的 Ascend 系列,阿里、百度、騰訊等雲端巨頭也被迫加快自研腳步。

  • 價格與性能博弈:國產晶片雖逐步進步,但在效能與軟體生態仍與 Nvidia 存在差距。阿里此次推出的推理晶片,若能兼容主流 AI 框架,或許能縮短過渡期。

因此,阿里新晶片的誕生,既是被迫的戰略調整,也是可能的商機突破。

阿里雲的角色:從市場需求反推晶片設計

阿里雲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公有雲服務商,承擔著巨大的 AI 運算壓力。從大型語言模型訓練到企業 AI 部署,市場需求不斷升溫。

阿里新晶片的設計目標,據消息人士透露,聚焦於:

  1. 推理效率:優化模型部署後的運算成本,使企業用戶能在更低功耗下使用 AI。

  2. 軟體兼容性:確保支援現有的深度學習框架與 AI 模型,降低轉換成本。

  3. 國產供應鏈獨立:以中國境內代工為基礎,避免受制於國際供應鏈變數。

換言之,這顆晶片更像是為「AI 雲端大規模商業化」而打造,而非單純的科研實驗。

為什麼值得關注:超越單一公司

阿里巴巴的新晶片不只是一家公司的產品,它反映了更大的趨勢:

  • 中國科技自主化:面對美國技術封鎖,中國科技巨頭逐步加快自研腳步。

  • 全球供應鏈再平衡:若中國在 AI 晶片領域逐步補位,將影響台灣、韓國與美國廠商的市佔格局。

  • AI 應用普及的成本問題:AI 的落地速度,往往取決於運算資源是否可負擔。若阿里晶片能降低成本,將推動更多 AI 應用出現。

對台灣而言,這代表兩層含義:一方面,台灣半導體如台積電仍是高端製程龍頭;另一方面,中國若培養出完整晶片生態,也將改變未來的產業競爭格局。

阿里的後續挑戰

雖然新聞引起高度關注,但阿里能否真正補上 Nvidia 的缺口,仍有幾個挑戰:

  1. 效能差距:Nvidia 在軟硬體整合上的領先優勢,不容易被追趕。

  2. 生態系建構:AI 開發者是否願意投入在阿里晶片平台,仍有待觀察。

  3. 資金與市場壓力:阿里近期整體營收低於預期,能否同時兼顧投資與財報表現,是關鍵矛盾。

  4. 國際形勢不確定性:中美科技戰的政策變化,隨時可能改變供應鏈與市場規則。

接下來我們還應該要持續關注:

  • 晶片性能公開數據:未來若有實際測試結果或企業案例,將是觀察的重點。

  • 阿里雲服務更新:是否會率先將這款晶片應用於自家雲端產品?

  • 中國政策支持:官方是否會給予補貼或政策傾斜,以加速推廣?

  • 全球市場回應:其他國家是否跟進採取防範措施?

市場反應:投資人信心升溫

在消息公布後,阿里股價上漲約 13%。投資人普遍將此舉視為「積極自主化」的訊號,即便短期挑戰不少,但市場對其長線戰略仍保持期待。

同時,阿里宣佈未來三年將投資超過 500 億美元於 AI 與雲端基礎建設,顯示公司願意以高額資金支撐長期布局。

誰會受到影響?

這起新聞對不同群體的影響不一樣:

  • 中國企業用戶:可能在未來幾季有更多「非 Nvidia 選項」,降低成本與風險。

  • AI 新創公司:多了一個平台可以選擇,但也需要承擔技術轉換的風險。

  • 國際廠商:台灣、韓國與美國的晶片廠,必須重新評估在中國市場的策略。

  • 投資人:阿里的自研晶片能否形成長期優勢,將直接影響其股價與市值。

阿里能否走出「被動自主」?

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阿里的晶片研發更多是一種「被動的自主」。在 Nvidia 缺席下,雲端巨頭被迫成為晶片設計者。這既是壓力也是機會。

短期內,阿里不可能取代 Nvidia 的全球地位,但在中國市場,這顆晶片若能穩定供應並獲得企業採用,將會重塑 AI 雲端的成本結構,進而影響 AI 普及的速度。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個值得密切關注的訊號:AI 晶片市場可能正進入一個「多極化」的新階段。


FAQ|關鍵問答

Q1:阿里巴巴的新晶片是針對訓練還是推理?

主要聚焦在 AI 推理(inference)應用,目的是提升模型部署效率並降低能耗。

Q2:這顆晶片是否能完全取代 Nvidia?

短期內難以取代,尤其在大規模模型訓練領域,但在特定應用場景可能具備性價比優勢。

Q3:阿里是否首次涉足 AI 晶片?

不是,早在 2019 年就推出過「含光 800」,但影響有限。這次是新的升級嘗試。

Q4這款晶片由哪裡製造?

中國境內廠商代工,與過去依賴台積電不同,強調國產供應鏈獨立。

Q5:台灣產業有何啟示?

台灣仍在先進製程保持領先,但中國若逐步建立自主生態,未來市場競爭將更複雜。

Q6:未什麼訊號值得追蹤?

性能測試數據、雲端應用落地、政策補貼,以及國際市場的回應。

參考資料:

China's Alibaba develops new AI chip to help fill Nvidia void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chinas-alibaba-develops-new-ai-chip-help-fill-nvidia-void-wsj-reports-2025-08-29

Stocks to Watch Recap: Dell, Alibaba, Caterpillar, Ulta

https://www.wsj.com/livecoverage/stock-market-today-inflation-08-29-2025/card/stocks-to-watch-friday-alibaba-dell-marvell-ulta-uDKi1delTy0kr3dj4Puo

Alibaba Is Firing Back as the US-China AI War Heats Up

https://www.investopedia.com/alibaba-is-firing-back-as-the-us-china-ai-war-heats-up-nvidia-11800455

Nvidia, Broadcom Led Chip Stocks Lower Amid China Concerns

https://www.investopedia.com/nvidia-broadcom-led-chip-stocks-lower-amid-china-concerns-to-end-a-strong-month-11800731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享有著作權。任何引用、轉載或商業使用,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定製內容/供稿合作

需要專業的內容夥伴嗎?Content Power 可提供專題企劃、撰稿與SEO優化等服務。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告訴我們您的目標與時程,我們將盡快回覆並提出建議。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

從撰稿、潤飾、編輯到電子書排版與發行,全程導入 AI 流程,讓出版變得輕鬆又專業,協助知識型創作者打造數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