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第三章來臨:短影片、TikTok 式推薦與 AI 工具,如何重塑創作與變現?

從長影片廣告到短影片+AI,YouTube 正在改寫內容生態規則。對台灣創作者與品牌來說,這是一場「創作節奏」與收益模式的徹底洗牌。

· 精選解讀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作者=InfoAI 編輯部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短影片+生成式 AI 工具,YouTube 的「第三章」

Bloomberg 在 2025 年 8 月的報導中,把 YouTube 正在經歷的變化稱為 「第三章」(Third Act)。這個說法並非單純的市場行銷,而是一種歷史定位。

第一章(2005–2012):YouTube 建立「長影片」的基礎生態,藉由廣告收入(AdSense + 影片前插廣告)創造網紅經濟的雛形。

第二章(2012–2020):用戶生成內容(UGC)爆發,MCN(多頻道網路)出現,廣告格式多樣化,直播與 SuperChat、頻道會員等新收入管道成熟。

第三章(2021–至今):短影片(Shorts)崛起、TikTok 式推薦機制滲透平台核心,搭配生成式 AI 工具,徹底改變創作流程與變現邏輯。

這三個階段背後的共同點,是 「內容單位的轉變」帶動平台的商業邏輯重整。長影片是一種大製作內容;UGC 是碎片化、規模化;而現在的短影片+AI,則是「高速測試」與「低成本擴散」的新模式。

對台灣創作者、MCN 與品牌廣告主來說,這場轉變不是選項,而是必須跟進的賽局。因為一旦演算法分發與觀眾習慣被改寫,整個變現公式也會被重新定義。

01|短影片與 AI:YouTube 成長的新引擎

在 TikTok 崛起後,YouTube 明白「只靠長影片」難以留住年輕觀眾。Shorts 的推出不僅是一個功能,而是一個 新的分發邏輯

  • Shorts 每日觀看量超過 700 億次(YouTube 公布數據,2025 年)。

  • 透過 TikTok 式推薦機制,平台不再單純依賴訂閱關係,而是以演算法主導分發。這意味著:即便沒有龐大粉絲基礎,創作者仍有機會靠短影片爆紅。

Bloomberg 指出,這種「即時分發+短影片」已成為 YouTube 成長的最大驅動力。但 YouTube 並未止步於分發,還進一步導入 生成式 AI 工具,讓平台在創作供給端與需求端同時擴張。

02|AI 軍備競賽下的「台灣必然性」

為什麼這波 AI 硬體財,最終必然會流向台灣?答案很簡單:除了台灣,沒有第二個選擇。全球伺服器市場中,台灣廠商(包含 ODM 與品牌廠)的市佔率早已超過九成。這是一個極其驚人的數字,意味著無論是 Google、Amazon AWS、Microsoft Azure 或是 Meta,他們資料中心內運轉的伺服器,絕大多數都烙印著「Made in Taiwan」的基因。

這種產業地位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建立在:

  • 深厚的製造信任: 與 Nvidia、AMD、Intel 等晶片巨頭長達數十年的合作默契。

  • 高效的供應鏈: 以台灣為中心,輻射全球的零組件供應網絡,能最快速度回應市場需求。

  • 彈性的客製化能力: 能為不同雲端客戶量身打造符合其需求的伺服器架構。

當生成式 AI 帶來對算力的無盡渴求,各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的唯一選擇,就是轉向他們最信任、也最有能力的夥伴:台灣的代工廠。這不是一個選項,而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03|YouTube AI 工具大盤點:Dream Screen、Dream Track 與 Veo 3

與 TikTok 主要透過演算法分發不同,YouTube 嘗試把 AI 變成創作流程的一部分。目前已知或正在測試的工具包括:

1. Dream Screen

  • 功能:輸入文字提示,即可自動生成 Shorts 背景或影片素材。

  • 價值:對於沒有拍攝資源的小型創作者,能快速建立視覺敘事。想像一下:只要輸入「台北街頭夜市氛圍」,AI 就能生成影片場景。

2. Dream Track

  • 功能:依照文字提示生成音樂,甚至模仿知名歌手聲線(在音樂公司授權下)。

  • 價值:解決了短影片最常見的音樂版權問題,同時擴大音樂創意的自由度。

3. 自動字幕與多語配音

  • 功能:影片上傳後,自動生成字幕與翻譯,並能產生多語音軌。

  • 價值:讓內容一次性觸及全球市場。例如台灣創作者製作的美食影片,能被快速轉換成英文、日文、西班牙文,觸及不同觀眾。

4. Veo 3(Google DeepMind)

  • 功能:最新的 AI 視覺生成模型,可生成高解析度影片,帶有自然動態鏡頭感。

  • 現況:已宣布將整合進 YouTube Shorts,未來短影片不再受限於手機拍攝,而能結合 AI 生成的場景與角色。

重點觀察:這些工具不是要取代創作者,而是要 加快「題材測試→快速產出→數據驗證」的週期。差異化的核心仍然在於:誰能用更快的速度找到對的題材,並轉換成可持續的品牌價值。

04|創作者與變現視角

這場轉型的核心,不是單一功能,而是整個創作流程的成本與效率被改寫。

1. 成本結構重塑

  • 過去:高品質長片需要拍攝、燈光、後製,每分鐘內容成本高昂。

  • 現在:短影片+AI 工具,能顯著降低「每分鐘內容的邊際成本」。

2. 頻道策略重設

  • 不是「長 vs 短」,而是 「長短併行」。

  • 短影片吸引觸達與社群養成,長影片提供深度與訂閱價值。

3. 變現模型分流

  • 廣告收入仍是基礎,但 品牌合作、會員制、直播打賞、電商導購 在短影片生態下更容易形成。

  • 短影片能快速測試題材並導流,長影片則承接長期價值。

對創作者來說,這意味著要把「流量→行動→收入」的轉換率最大化,而非單純追求觀看數。

05|解析受到影響的四大族群

1. 個人創作者

  • 從單一長片轉向「長短併行」。

  • 善用 AI 工具,自動生成字幕、翻譯、配音,提高產出效率。

2. MCN 與內容團隊

  • 可將 AI 工具納入後製流程,降低審核與剪輯成本。

  • 把省下來的資源投入企劃與品牌合作,提升內容差異化。

3. 廣告主與行銷人員

  • 短影片能加速 A/B 測試,縮短廣告投放回收期。

  • 廣告 creative iteration(創意迭代)速度提升,行銷預算分配將被改寫。

4. 平台與監管單位

  • 若 YouTube 使用創作者內容訓練 AI 模型,著作權與分潤機制將成為重要監管議題。

  • 這將直接影響創作者與平台的談判關係。

06|第三章」的歷史定位

YouTube 的發展其實就是一部「內容單位演化史」:

  • 第一章:長影片廣告 —— 以 CPM 廣告為基礎,建立網紅經濟。

  • 第二章:UGC 與多元收入 —— MCN 興起、直播打賞、會員制,讓收入來源更多樣。

  • 第三章:短影片+AI 工具 —— 演算法分發與生成式工具結合,創作者生產力和變現漏斗同步重構。

從產業角度來看,這也是 Google(YouTube 母公司 Alphabet)對抗 TikTok 與 Meta 的戰略手段。

07|台灣創作者與 MCN 的六大實務建議

1. 長短影片聯動公式

  • 短影片測試題材,長影片承接深度。

  • 公式=短影片 → 吸引新觀眾 ,長影片 → 建立黏著與變現

2. AI 當助理非作者

  • 使用 AI 生成字幕、語音清理、多語配音。

  • 但風格、品質仍需人工把關。

3. 48 小時快速迭代

  • 短影片作為「題材鉤子實驗室」。

  • 根據觀看完成率與互動率快速調整內容方向。

4. 優化變現路徑

  • 在短影片下方放置會員連結、商品導購、活動 CTA。

  • 減少流量流失,提高轉化。

5. 標準化素材庫

  • 建立統一的片頭、片尾、音效、字幕樣式。

  • 由 AI 自動套用,提升一致性並節省時間。

6. 版權與透明化檢核

  • 制定內部原則,確認哪些內容可用於平台 AI 訓練。

  • 透過 MCN 或創作者組織進行集體談判。

接下來要觀察的四大指標

  1. YouTube AI 工具上線節奏與收費模式
    工具 API 商業化,創作者需評估成本效益。

  2. 影片廣告 CPM 與轉化率
    主在短影片中的投資報酬率(ROI)將影響內容投入方向。

  3. 在資料使用上的透明度
    創作內容是否用於 AI 訓練?是否有補償?

  4. 市場範效應
    若其他台或大型 MCN 仿效,整個市場結構可能被重新定義。

InfoAI 總結觀點

這場變化不是短影片取代長影片,而是平台和創作者重新思考「影片要怎麼做、怎麼賺錢」

對創:AI 工具與短影片讓「更快、更便宜」成為可能,但最終價值在於能否轉換成「更穩定、更高價值」的收入。

對品牌與廣告主:短影片將加速測試與轉化,但需要更靈活的創意迭代能力。

總結來說:重點不在於追逐工具,而是在於建立「長短併行+AI 助力+數據驅動」的經營模型。最終的,不會是誰用最多 AI 工具,而是誰能用 AI 維持品牌差異與信任,並持續把內容流量轉換成長期價值。

FAQ|關鍵問答

Q1:為什麼 YouTube 把現在稱為「第三章」?

因為這是繼長影片廣告、UGC 爆發之後的第三次重大轉型:短影片+AI 工具。

Q2:短影片會取代長影片嗎?

不會。短影片適合觸達與測試,長影片承接深度與訂閱價值,兩者互補。

Q3:AI 工具對創作者成本有什麼影響?

能大幅降低單位影片的邊際成本,例如字幕、配音、自動化背景生成。

Q4:Shorts 的 CPM 與長影片相比如何?

目前 Shorts CPM 較低,但轉化率快,廣告主可用於 A/B 測試。

Q5:台灣創作者該如何調整內容策略?

建議「長短併行」,用短影片吸流量,用長影片建立信任與會員。

Q6:平台用創作者內容訓練模型,會有什麼風險?

涉及著作權與分潤問題,未來可能需要監管或集體談判。

參考資料:

Video, TikTok and AI Are the Stars of YouTube's Third Act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8-28/video-tiktok-and-ai-are-the-stars-of-youtube-s-third-act

YouTube chief Neal Mohan bets on AI and "creators" to supercharge growth

https://www.ft.com/content/35c5c3cd-bc68-4a82-91a1-1150def97825

Wikipedia — Veo (text-to-video mode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eo_(text-to-video_model)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享有著作權。任何引用、轉載或商業使用,
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定製內容/供稿合作

Content Power 可提供專題企劃與定製撰稿服務。
請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告訴我們您的需求,我們將盡快回覆您並提出建議。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
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

從撰稿、潤飾、編輯到電子書排版與發行,全程導入 AI 流程,讓出版變得輕鬆又專業,協助知識型創作者打造數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