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新聞速報|AI裁員大逆轉!澳洲最大銀行坦承評估失誤,AI裁員被「事實」打臉

原以為AI能取代45名客服,電話量卻不減反增,工會揭露真相迫使高層致歉,為全球企業敲響一記警鐘。

· AI新聞速報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作者=InfoAI 編輯部

一場原以為是人工智慧(AI)效率革命的序曲,卻演變成一齣企業決策急轉彎的戲劇性事件。澳洲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 CBA),於本週四(21日)緊急宣布,全面撤銷一項基於AI客服導入而裁撤45名客服中心員工的決定。銀行高層在承認其對AI效益的評估出現「嚴重失誤」後,公開向受影響員工致歉,此舉不僅是澳洲金融服務工會(FSU)的重大勝利,更為全球正競相擁抱AI以削減成本的企業,提供了一個極具震撼的警示案例。

決策翻盤:當AI的承諾撞上現實

事件的導火線,源自聯邦銀行數週前的一項內部公告。銀行當時自信地表示,新部署的AI語音機器人系統已成功分擔大量客戶來電,根據數據統計,每週的客服電話量因此減少了約2000通。基於這項「顯著的效率提升」,銀行認定45個客服職位已屬多餘,遂啟動了裁員程序。

然而,這份看似完美的數據報告,卻與第一線員工的實際感受大相徑庭。澳洲金融服務工會全國秘書茱莉亞・安格瑞薩諾(Julia Angrisano)在接到會員陳情後迅速介入調查。工會發現,現實情況與銀行的說法完全相反。

「銀行的數據根本站不住腳,」安格瑞薩諾在聲明中措辭強硬地指出,「我們的會員告訴我們,客服電話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持續增加。員工們被迫瘋狂加班,甚至連團隊主管都必須親自上陣接聽電話,以應對從未停歇的客戶需求。」

工會收集的證據顯示,AI系統或許能處理簡單的查詢,但許多複雜或帶有情緒的客戶問題,最終仍需轉由真人處理,甚至可能因為AI應對不當而引發客戶二次來電,反而增加了整體工作量。這種「AI製造的隱性成本」,顯然未被銀行的評估模型所捕捉。

工會強勢介入 銀行低頭認錯

掌握具體事證後,工會立即向聯邦銀行管理層提出嚴正交涉,要求其重新檢視數據並撤回裁員決定。面對工會提出的有力反證,聯邦銀行的立場迅速軟化。

銀行發言人在一份對外的公開聲明中,罕見地承認了決策過程的瑕疵。「我們承認最初的評估未能充分考量所有相關的業務因素,我們為此向受影響的員工誠摯道歉,並確認這45個職位將被保留。」

銀行表示他們已經向這45名員工提供了三項選擇方案:可以選擇留在原來的職位上,也可以申請內部轉調至其他感興趣的崗位,或是接受優於法規的條件自願離職。

這次180度的政策轉彎,被工會譽為「會員力量的巨大勝利」。安格瑞薩諾表示:「這清楚地表明,當員工團結一致,就能成功挑戰基於錯誤數據的、不公正的管理決策。銀行現在必須回到談判桌上,與我們共同商討如何以更負責任的方式,在工作場所中導入新技術。」

OpenAI合作夥伴的警示錄

這起事件之所以引發業界高度關注,不僅因為它發生在澳洲的龍頭銀行,更因為聯邦銀行在擁抱AI技術方面,一直扮演著急先鋒的角色。

該行執行長麥特・科恩(Matt Comyn)是澳洲金融界最知名的科技倡導者之一,他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AI是提升銀行競爭力與客戶體驗的核心驅動カ。就在本月初,聯邦銀行才剛剛高調宣布與AI巨頭OpenAI建立全球性的合作夥伴關係,計劃將其先進的生成式AI技術,全面導入銀行的客戶互動、營運流程與風險管理之中。

然而,言猶在耳,這起「裁員烏龍」無疑是給這股AI熱潮潑了一盆冷水。它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即便有最頂尖的技術夥伴,若企業在導入AI時,缺乏周全的規劃、對現實場景的深入理解,以及與第一線員工的充分溝通,那麼AI不僅無法成為節省成本的萬靈丹,反而可能引發營運混亂與勞資衝突,最終損害品牌聲譽

專家分析,聯邦銀行的失誤,可能在於過度信任單一的量化指標(如電話通數),而忽略了質化因素,例如客戶滿意度、問題解決率,以及真人客服在處理複雜情緒與建立客戶信任方面不可替代的價值。

此事件為全球所有計畫導入AI以取代人力的企業,上了寶貴的一課:在追求自動化效率的同時,必須建立更精細、更全面的效益評估體系,並始終將「人」置於技術變革的核心。否則,聯邦銀行的今天,就可能是無數企業的明天。

參考資料:

Commonwealth Bank Reverses Job Cuts Decision Over AI Chatbots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8-21/commonwealth-bank-reverses-job-cuts-decision-over-ai-chatbots?srnd=phx-ai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
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InfoAI Line 社群,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Section image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享有著作權。任何引用、轉載或商業使用,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定製內容/供稿合作

需要專業的內容夥伴嗎?Content Power 可提供專題企劃、撰稿與SEO優化等服務。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告訴我們您的目標與時程,我們將盡快回覆並提出建議。

Section image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Section image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

從撰稿、潤飾、編輯到電子書排版與發行,全程導入 AI 流程,讓出版變得輕鬆又專業,協助知識型創作者打造數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