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OpenAI 工程師的 425 天實錄:你想進的 AI 神殿,內部是這樣運作的。
前 OpenAI 工程師的 425 天實錄:你想進的 AI 神殿,內部是這樣運作的。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這不是爆料,是一場冷靜的公開內省
「這不是一篇爆料文,也沒有任何內幕糾紛,只是一段個人工作經驗的記錄與思考。」
這句話出自前 OpenAI 工程師 Calvin French‑Owen 的部落格文章。他於 2024 年 5 月加入 OpenAI,2025 年 6 月離職,總共在那裡工作 425 天。這段經歷剛好涵蓋了 OpenAI 產品節奏最密集、組織擴張最劇烈的一段時間。
他曾是知名新創 Segment 的共同創辦人,後來選擇放下 CEO 光環,加入全球最前線的 AI 實驗場。這樣的轉換,讓他的觀察更具穿透力。他的文章沒有過度情緒、沒有道聽塗說,而是以第一人稱角度,勾勒出一幅高強度、高密度的 AI 工程師生活肖像。
這不是「夢想打碎」,也不是「英雄崩壞」,而是把 OpenAI 邁向 AGI 路上的真實代價呈現在你眼前。
01|從創業者到工程師,他為什麼選擇 OpenAI?
French‑Owen 在 30 多歲這個年紀,選擇回到工程第一線。他說他對「人工智慧改變世界」這件事,抱持深度信念,而 OpenAI 正是最貼近這個目標的地方。
他加入的團隊負責開發 OpenAI Codex, 一個自然語言生成程式碼的模型,也可視為 GitHub Copilot 的前身與基底。他的加入時點,正好搭上 Codex 的開發高峰期。
在短短 7 週內,這支僅由 8 位工程師與 4 位研究員組成的團隊,從 proposal、模型微調、UI 設計、測試到上線完成部署,成功把產品推向市場,並在兩個月內吸引 63 萬名用戶註冊使用。
這種節奏與效率,遠超一般新創或大企業團隊的 SOP 範式。他形容這段時間「極度專注」,每天早上 7 點到晚上 11 點都在工作,連週末也不例外。但他也坦承,那種緊張與高壓,會在長期消耗下慢慢浮現問題。
02|Slack 不是工具,而是 OpenAI 的神經網絡
他觀察到 OpenAI 的文化與他過去在創業公司截然不同,最明顯的是:Slack 是公司的運作中樞。
French‑Owen 說他在 14 個月的任職期間只收過約 10 封 email,因為幾乎所有內部溝通、資訊同步、任務追蹤、會議記錄,甚至是研發紀錄,全都發生在 Slack。
而這並不是即時通訊式的「即聊即回」,更像是「非同步、透明的工作日誌」。每位員工都會在每天固定時間上傳自己的工作摘要與進度,其他人透過追蹤頻道就能掌握狀況,極少需要會議。
這種運作方式讓組織能夠橫跨時區運作,也讓新加入者能快速補齊資訊。然而,它也對「自我驅動」的工作模式要求極高,沒有明確任務者容易迷失。
這也是他認為 OpenAI 能夠支撐高密度專案同時運作的基礎結構之一。
03|組織擴張的陣痛——從 1,000 到 3,000 人
French‑Owen 加入時 OpenAI 只有約 1,000 位員工,但短短一年後,這個數字翻倍至超過 3,000 人。這種等級的擴張,幾乎是科技公司少見的速度。
他提到這樣的增長帶來了組織的「結構重工(rework)」。因為原本為百人設計的制度、溝通流程與知識架構,根本無法應付千人規模的複雜度。結果就是:
報告線重疊
任務界線模糊
專案進度不斷被打斷重做
新進人員不了解背景脈絡、做出錯誤決策
團隊之間互相覆蓋,缺乏協調層級
在這段期間,他觀察到「小團隊」依然是 OpenAI 的基本組織單位,但彼此協作與上下層的管理體系,明顯開始吃緊。
04|加班文化與超人信仰的兩難
OpenAI 並未明文要求加班,但實際運作中,「自願性投入」幾乎成為默契。
他以 Codex 專案為例,每位工程師每天工作 12-14 小時已是常態,甚至週末也持續開工。這並非來自主管要求,而是來自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因為團隊規模小,每個人不做就沒人能接手。
他提到許多團隊成員會在 Slack 上線到凌晨 1 點還在 debug,也因此有些資深員工因為長期疲勞而選擇轉調或離職。
有趣的是,OpenAI 的管理層也察覺這種超時工時會造成燃燒殆盡,於是安排過一次「全公司一週休假」,作為集體復原期。
但 French‑Owen 認為,這種暫時性的修補,無法根治背後的結構性壓力。
05|封閉式知識隔離,是效率還是危險?
OpenAI 長期以來因 AGI 競賽與技術敏感性,採取高度保密制度。French‑Owen 表示,即使是內部工程師,往往也無法得知其他團隊的專案內容。
這種做法確保了保密性,也讓團隊能「快速前進、不需對外溝通」,但代價是:
不同團隊容易重複造輪子
缺乏全局產品觀
組織整體效率其實降低
無法從他人專案中學習與互補
這也是他認為「開放協作」與「機密封閉」兩種文化的衝突縮影:在 AGI 這種高風險賽局下,OpenAI 選擇後者,但未來若無組織性治理介入,可能會演變成知識孤島。
06|Meta 挖角戰:工程師成為百萬美元單位的資產
這篇文章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細節,是他提到「Meta → OpenAI → Meta」的人才流。
French‑Owen 指出,許多 Meta AI 團隊的研究員與工程師跳槽到 OpenAI,然後又有不少人在一年內選擇「被挖回去」。
為什麼?因為 Meta 開出的條件實在太優渥,據傳最高可達上億台幣的挖角獎金。
OpenAI 原本的內部報酬制度設計偏向「理念導向」,但這樣的設計在面對公開市場的人才競爭下,開始出現裂痕。French‑Owen 認為這不是個別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 AI 賽局開始進入「人力資本化」的新階段。
07|這段旅程的總結,不是後悔,而是敬意
French‑Owen 的文章最特別之處,在於他即便揭示了許多問題與挑戰,卻從未將這段經歷視為負面。他甚至表示,如果未來條件成熟,他會考慮回到 OpenAI。
他這麼寫道:「我在 OpenAI 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挑戰,也是真正能影響世界的工作。這裡沒有官僚,有的是一群人日以繼夜在思考『如何創造智慧體』這件事。」
08|三個面向的思考啟發
1. 對工程師:夢幻公司不是天堂,而是修羅場
如果你對 AGI 興趣強烈、擅長自我驅動、能承受高壓,那麼 OpenAI 類型的組織或許會是你的舞台。但若你追求的是穩定節奏與明確分工,那這樣的環境可能不適合你。
2. 對企業經營者:組織擴張需同步升級流程
從 1,000 到 3,000 人,看似成功,但內部流程如果沒有跟上,會導致效率下滑、人才流失、重工成常態。企業規模越大,治理機制就越關鍵。
3. 對政策與教育界:AI 人才養成不能只教技術
OpenAI 的工程師除了技術力,還要有跨領域思考、時間管理、自我管理與資訊結構化的能力。這也反映出台灣的 AI 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模型訓練,必須導入「團隊實作、工具協作、組織理解」的訓練模組。
09|如果你今天是一位新創創辦人
這篇文章有一個隱藏的訊息:快速推出 MVP 的能力,決定你能否參與 AI 時代的舞台。
Codex 團隊 7 週就上線產品的節奏,是對所有 AI 新創的警鐘,即使你沒像 OpenAI 那樣的算力或品牌,你也必須練習快速整合模型、打造使用者界面、上線驗證市場。從 OpenAI 的流程中你可以學到的重點有:
模型訓練與產品化同步進行
小團隊配備完整角色(工程、研究、PM)
使用 Slack / Notion / GitHub 等工具無縫協作
內部不依賴長會議,而是高頻非同步更新
測試快速、大膽部署、觀察使用者行為後立即回調
10|你看到的,不只是 OpenAI,也是一面產業照妖鏡
Calvin French‑Owen 的文章為我們揭示了一個真實、立體的 OpenAI,也讓我們看到在 AI 競賽全面加速的現在,「人」仍是最珍貴、最難調和的變數。
這篇文章所談的不只是關於一家公司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產業照妖鏡,映照出技術、制度、文化、人性之間的張力。最後要問一句話,你準備好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了嗎?
參考資料:
https://www.entrepreneur.com/business-news/former-openai-engineer-details-what-its-like-to-work-there/494711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what-working-at-openai-is-like-former-employee-2025-7
https://endroid.com/2025/a-former-openai-engineer-describes-what-its-really-like-to-work-there
https://www.windowscentral.com/artificial-intelligence/openai-chatgpt/inside-openais-slack-driven-evolution-engineer-reveals-secrets-behind-its-meteoric-rise-and-chaotic-brilliance
如果你也對全球最新的AI現況與趨勢有興趣,歡迎點擊[ 按鈕]訂閱InfoAI電子報,或是掃描[QRCode ]/點擊[ 按鈕]加入Line社群,隨時隨地獲得值得閱讀的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

AI素養的起點,是擁有世界的視野。
InfoAI為您打開一扇窗,每日博覽全球AI動態,將最新的資訊與洞見盡收眼底。
我們不只讓您『知道』,更讓您『看懂』,從廣博的見識中,淬鍊出屬於您的獨到眼光。
InfoAI 為您:
01|精選出最值得關注的新聞
02|解讀新聞洞察趨勢與啟發
03|從市場商機進行深度探索
提案成功研究院
助力創業成功,募資成功,提案成功。
Content Power
{ AI 世代的出版商 }
運用AI與知識庫
聰明創作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