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Sam Altman 正面挑戰馬斯克!Merge Labs 挾 AI 與基因療法顛覆腦機界面
深度報導|Sam Altman 正面挑戰馬斯克!Merge Labs 挾 AI 與基因療法顛覆腦機界面
不再是 Neuralink 一枝獨秀,深度解析矽谷兩大巨頭的「大腦戰爭」與其背後的技術哲學。

本文深入解析 Sam Altman 創立 Merge Labs 所引爆的腦機介面新戰場,探討其如何運用「基因療法」與 AI 的顛覆性技術挑戰馬斯克的 Neuralink,以及這場「大腦戰爭」背後,兩位科技巨擘對於人機融合未來的根本願景差異。
作者= InfoAI 編輯團隊
Sam Altman 挑戰 Neuralink:腦機界面的下一場科技戰爭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這位帶領全球生成式 AI 浪潮的科技領袖,如今將目光投向更深邃、更具爭議性的領域:人類大腦。根據多家外媒報導,Altman 已共同創立一家名為 Merge Labs 的腦機界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新創公司,直接對上昔日的合作夥伴、如今的競爭對手 Elon Musk 所創辦的 Neuralink。
不同於 Neuralink 以侵入式電極植入大腦、率先從醫療應用切入的路線,Merge Labs 的雄心在於探索一條截然不同的技術道路:聲遺傳學(Sonogenetics)。這是一種結合基因療法與超音波的新興方法,試圖以更低的侵入性、更高的訊號處理頻寬,來構建人腦與 AI 之間的全新互動模式。
這場「大腦戰爭」的背後,不僅是技術選擇的差異,更是兩種哲學路徑的對決:一方循序漸進,從醫療到增強;另一方則自始即直指人類與 AI 融合的最終願景。接下來,本篇報導將深入剖析 Merge Labs 的誕生背景、核心技術潛力與挑戰、與 Neuralink 的根本差異,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推動腦機介面走出科幻小說,進入現實世界,並對未來社會帶來深遠影響。
矽谷新戰事|當 AI 教父遇上鋼鐵人
矽谷的權力遊戲,總是在最尖端的科技領域上演。2025 年夏天,這場博弈的焦點從雲端的生成式 AI,轉向人類顱骨之下最神秘的疆域:大腦。點燃這場新戰火的,是當今 AI 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根據《金融時報》、《TechCrunch》等外媒報導,Altman 正與長期合作夥伴、Tools for Humanity(前身為 Worldcoin)執行長 Alex Blania 聯手,創立一家名為 Merge Labs 的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公司。該公司目標雄心勃勃,計劃在早期就募集 2.5 億美元資金,估值高達 8.5 億美元,而主要資金來源預計來自 OpenAI 的創投基金。
此舉無疑是對 Elon Musk 及其創立的 Neuralink 的正面挑戰。Musk 與 Altman 這兩位曾在 OpenAI 創立初期並肩作戰的盟友,近年已分道揚鑣,甚至公開針鋒相對。從 AI 的開源與閉源之爭,到對人類未來的不同願景,他們的矛盾逐漸深化。如今,戰線從軟體層面的 AI 意識形態,延伸至硬體層面的終極命題,人類與機器的關係。
Neuralink 自 2016 年成立以來,一直以侵入式腦機介面手術與在癱瘓病患身上的突破性成果引發關注。它的核心技術是將數千條微米級電極植入大腦皮層,以讀寫神經訊號。而 Altman 的 Merge Labs,則決心走另一條路。
「Merge Labs」這個名字本身充滿象徵性,源自 Altman 在 2017 年發表的一篇具高度影響力的部落格文章〈The Merge〉(融合)。在文章中,他預言人類與機器的融合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甚至認為這種融合早已開始。他寫道:「我們將成為史上第一個設計自己後代的物種。」這句話不僅揭示了他的未來觀,也成為 Merge Labs 的哲學基石。
這場競逐不僅是兩位科技巨擘之間的個人對決,更是兩種技術哲學的碰撞。Musk 的路線以醫療為起點,長期願景是實現人腦與 AI 的共生,以因應超級智慧的風險;Altman 則從「融合」出發,追求更宏觀的目標,不只是功能修復或能力增強,而是一場物種層級的演化。
這場即將開打的「大腦戰爭」,不僅牽動數十億美元的市場,更可能定義人類在 AI 時代的最終位置。是被動依附於 AI,成為附庸?還是與 AI 合而為一,成為新物種?Merge Labs 的誕生,讓這場關乎人類未來的辯論更為迫切。
Merge Labs 的哲學基石|Sam Altman 的「融合」預言
要理解 Merge Labs 的野心,必須回到 2017 年。當時 ChatGPT 尚未問世,OpenAI 也還未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身為 Y Combinator 總裁的 Altman,在部落格發表了一篇名為〈The Merge〉的文章。如今看來,那不僅是一篇科技評論,更像是 Merge Labs 的創立宣言。
融合早已開始
Altman 在文中提出一個顛覆性的觀點:「我認為融合已經開始,且持續了好幾年。」他指出,人類早已透過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與搜尋引擎與演算法深度綁定。我們的注意力、情緒,甚至思想,正逐漸被這些無法由單一人類完全理解的演算法所塑造。
他寫道:「手機告訴我們何時該做什麼;社群媒體推送影響我們的情緒;搜尋引擎決定我們的思考。」這種非侵入性的「行為融合」,只是下一階段的前奏。腦機界面,則代表進入更直接、更物理層面的融合。
演化的十字路口
在〈The Merge〉中,Altman 描繪了人類未來演化的兩條可能路徑:
生物引導程式(Biological Bootloader):
人類創造出遠超自身的數位智慧,隨後逐漸在演化主幹上淡出,只成為歷史的一個分支。我們的角色,僅是為更高級智慧「開機」。成功的融合(A Successful Merge):
這是 Altman 顯然更偏好的路徑。他認為,人類應該積極探索如何與所創造的工具成功融合。「一個成功的融合是什麼樣子?我認為,我們需要設計我們的後代。」
這句話極其大膽,暗示人類將首次擺脫單純的自然選擇,透過技術手段有意識地引導自身演化。Merge Labs 的使命,正是為這種「成功的融合」尋找技術與實踐路徑。
為何融合是最佳選擇?
Sam Altman 認為,融合是人類在面對超人類 AI 時的最佳路徑。他的邏輯相當直接:如果兩個物種爭奪相同的稀缺資源,在此情境下無論是地球甚至是宇宙的主導權衝突幾乎無可避免。若將人類與 AI 視為完全獨立的實體,則意味著未來將持續存在根本性的風險。
因此,他提出的解答是「讓所有人都屬於同一個團隊,所有成員都能顧及彼此的福祉」。這種思路需要打破人類與 AI 的邊界,建構一個新的利益共同體。而 高頻寬腦機界面,正是實現這個願景的關鍵技術。它的意義不只是幫助人類「追上」AI 的進展,而是要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人類」的概念。
從哲學到實踐
Merge Labs 的創立,可視為 Altman 將八年前的哲學思考轉化為具體行動的起點。不同於 Neuralink 以醫療應用為優先策略,Merge Labs 一開始便著眼於更宏大的目標:推動人類與 AI 的廣泛整合。它的願景不僅是讓癱瘓患者能重新打字或溝通,而是讓所有人都能以前所未有的頻寬與 AI 建立交流與共生關係。
這種願景差異,也直接影響了技術選擇。若目標是實現根本性的「融合」,那麼 BCI 技術必須同時具備高通量的數據傳輸、極高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以及盡可能低的侵入性,以獲得大眾的接受。這也解釋了為何 Merge Labs 會選擇與 Neuralink 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如 聲遺傳學(Sonogenetics) 等前沿方案。
宏大敘事與爭議
〈The Merge〉這篇文章,為 Merge Labs 奠定了宏大的敘事框架與明確的使命定位。它不僅將公司目標從單一科技產品,提升到與人類未來演化息息相關的哲學層面,也進一步吸引那些對未來懷抱長遠願景的人才與投資者。
然而,當這樣的使命被提出,必然也伴隨更深層次的倫理與社會爭議。人類是否有權力「設計後代」?思想隱私與個人意志如何在腦機介面的世界中得到保障?這些問題,將成為 Merge Labs 必須直面的挑戰。
顛覆性路徑|基因療法與超音波的協奏
當外界普遍以為 Merge Labs 不過是另一個 Neuralink 的「模仿者」時,近期流出的資訊卻揭示出一條截然不同、甚至帶有科幻色彩的技術路線:聲遺傳學(Sonogenetics)。
聲遺傳學:讓神經元對聲音有回應
據報導,Merge Labs 正在探索一種結合 基因療法(Gene Therapy) 與 聚焦超音波(Focused Ultrasound) 的腦機介面方案。其核心思路是:與其用電極「探測」大腦,不如讓神經元自己「發聲」。基本原理包括:
基因改造:
透過腺相關病毒(AAV)等載體,將特定基因序列送入目標神經元,使其表達對機械力(超音波)敏感的離子通道蛋白質。超音波調控:
改造後的神經元成為「聲學感測器」,能對低強度、聚焦的超音波脈衝作出反應。寫入(刺激):
超音波脈衝可觸發離子通道的開合,進而興奮或抑制神經元。讀取(記錄):
神經元放電時產生微小形變,理論上可透過高靈敏度超音波感測器偵測,進而捕捉神經訊號。
相較於 Neuralink 的潛在優勢
若 Merge Labs 能將聲遺傳學推向應用,可能在多方面具備優勢:
更低的侵入性:
Neuralink 需將數十根電極線程插入腦皮層,可能造成損傷與免疫反應;聲遺傳學僅需初期基因注射與設備植入,對腦組織的破壞相對較低。更廣的覆蓋範圍與深度:
電極僅能讀取局部神經活動,而超音波理論上可覆蓋更大、更深層的腦區,如海馬體或杏仁核。更高的解析潛力:
雖技術仍受限,但先進波束成形技術有望提升聚焦精度,甚至達到單一神經元層級。讀寫一體化:
同一組超音波設備即可進行「刺激」與「記錄」,在系統整合上更具優勢。
面臨的挑戰與未知
然而,這條路線也充滿高度風險與不確定性:
基因療法的安全與倫理:
永久性基因改造的長期影響仍未知,免疫反應、脫靶效應及倫理爭議將是重大挑戰。遞送效率與精準性:如何將基因病毒準確地送達特定神經元群體,是極具難度的問題。
聲學訊號讀取困境:
神經元形變產生的訊號極為微弱,容易被血流、呼吸等噪音淹沒,需極先進的訊號處理技術。設備小型化與能耗:
要達到高解析度,需複雜的超音波換能器與晶片;如何縮小體積並解決散熱與供能,是工程瓶頸。
OpenAI 的角色:AI 解碼關鍵
在這條高風險的路徑上,OpenAI 的 AI 技術或將成為關鍵支撐。聲遺傳學的讀寫都會涉及龐大且複雜的數據,需藉助大型模型的模式識別能力,解碼神經聲學訊號,並生成精確的刺激序列。這意味著 Merge Labs 的優勢,可能在於 AI 軟體與生物硬體的深度耦合,打造出能理解「大腦聲學語言」的 AI 模型。
高風險、高回報的豪賭
總體而言,Merge Labs 的選擇是一場高風險、高回報的科技豪賭。它避開了與 Neuralink 在電極上的直接競爭,轉向從生物層面重新定義腦機介面。如果成功,這將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可能開啟人類與 AI 融合的全新範式。
掌舵者|Altman 背後的物理學家 Alex Blania
在 Merge Labs ,除了 Sam Altman 這位精神領袖與願景制定者,另一位聯合創辦人 Alex Blania 的角色同樣舉足輕重。他不僅是日常營運的掌舵者,更是推動技術落地的實際執行者。理解 Blania 的背景,有助於洞察 Merge Labs 的技術取向與企業文化。
從理論物理到全球身分認證
Blania 出生於德國,並非來自傳統的神經科學或生物醫學領域。他在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主修物理學與機械工程,隨後進入馬克斯·普朗克光科學研究所,從事理論物理與量子計算研究,並將深度學習與 AI 應用於相關課題。
這種「物理學思維」使他習慣從第一性原理切入問題,而非受限於既有的醫學框架。在腦機介面這樣高度跨學科的領域,這種跨界思維可能成為重要優勢。
在創立 Merge Labs 之前,Blania 最廣為人知的成就,是與 Altman 共同創立 Worldcoin(後更名為 Tools for Humanity)。這個項目的目標,是在 AI 時代為全球人口建立「人格證明」(Proof of Personhood),以區分人類與 AI。為此,他們研發並部署了名為 Orb 的虹膜掃描裝置,在全球進行大規模實驗。
Worldcoin 經驗的啟示
雖然 Worldcoin 因涉及數據隱私與倫理問題而爭議不斷,但這段經歷為 Blania 帶來寶貴的管理與技術積累:
大規模硬體部署與營運:Worldcoin 曾在多地部署數千台高精密光學設備,並建立龐大的資料處理體系。這對於未來 BCI 設備的研發與推廣,提供了直接的參考。
生物辨識與數據安全專長:Worldcoin 嘗試在驗證個人唯一性的同時,透過零知識證明等技術保障隱私。這種經驗對處理腦機介面所涉及的高度敏感「大腦數據」至關重要。
倫理與監管應對:Worldcoin 從誕生起便受到各國政府與公眾的嚴格審視。Blania 必須面對隱私質疑、監管挑戰並持續與官方交涉,這段歷練讓他更能應對 BCI 領域即將出現的倫理風暴。
兩位掌舵者的互補
Altman 與 Blania 的搭檔,形成了一種高度互補的結構:
Altman:願景規劃者與資源整合者。他負責確立哲學使命(The Merge),並憑藉 OpenAI 與矽谷影響力,為 Merge Labs 引入資金與人才。
Blania:執行者與推進者。他將 Altman 的理念轉化為技術路線圖、產品原型與商業策略,並具備處理複雜硬體與生物數據專案的經驗。
在 Worldcoin 項目中,Blania 已展現推動爭議性計畫的決心與執行力。對 Merge Labs 而言,這種在「風口浪尖」承受壓力並持續推進的能力,正是未來必須依賴的核心素質。畢竟,他們要挑戰的不僅是技術的邊界,更是倫理與社會的底線。
新舊巨頭的對決|Merge Labs vs. Neuralink
Merge Labs 的出現,意味著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賽道將提早進入「雙雄爭霸」的格局。雖然在公司規模、成立時間與技術成熟度上,Neuralink 目前佔有明顯領先,但 Merge Labs 倚靠 Sam Altman 與 OpenAI 的光環,以及潛在的顛覆性技術路徑,其後發優勢不容忽視。兩者的對決,將主要在以下五大維度展開:
1. 願景與使命:廣泛融合 vs. 醫療先行
Neuralink:始於醫療,目標共生。Elon Musk 的策略是先幫助癱瘓、失明、失聰等患者,滿足迫切的臨床需求,並在嚴格的醫療器材監管框架下逐步驗證與改良技術。長遠目標則是實現「全腦介面」(Whole Brain Interface),讓人類與 AI 高頻寬共生,以避免在未來被超級智慧淘汰。
Merge Labs:直指融合,應用並行。Altman 的願景從一開始就更為宏觀,可能不會拘泥於「先醫療、後消費」的線性發展,而是同步探索在醫療、認知增強、娛樂、通訊等多領域的應用潛力。其終極目標,是實現〈The Merge〉中描繪的人機深度融合,推動物種層級的演化。
2. 技術路線:電極植入 vs. 聲遺傳學
Neuralink:聚焦電極與精密手術。其核心技術包括「N1」腦植入物與「R1」手術機器人,致力於將數千條電極線程植入大腦皮層,以精準讀寫神經訊號。這是一條延伸既有神經科學與電生理學基礎的工程創新之路。
Merge Labs:跨足基因療法與超音波。其選擇的「聲遺傳學」(Sonogenetics)屬於範式轉移的嘗試,核心挑戰在於基因改造的安全性、超音波技術的突破,以及 AI 在訊號解碼上的能力。一旦成功,可能超越傳統電極技術,但不確定性與倫理風險也更高。
3. 核心優勢與生態系統
Neuralink:先發優勢與工程執行力。Neuralink 已完成多例人體試驗,累積臨床數據,並憑藉 Musk 在 SpaceX、Tesla 中展現的執行力,建立晶片設計、材料科學、機器人手術等領域的壁壘。
Merge Labs:AI 優勢與創辦人光環。Merge Labs 最大的籌碼在於背後的 Altman 與 OpenAI。BCI 技術高度依賴 AI 解碼神經訊號,而 OpenAI 的模型優勢將帶來不對稱的競爭力。加上 Altman 的個人影響力,有助於吸引人才與資金。若其技術路線被證明可行,甚至可能讓現有電極技術顯得過時。
4. 商業模式與市場策略
Neuralink:短期以醫療設備為核心,提供昂貴的植入手術與硬體;長期可能延伸至健康人群的「認知增強」產品,形態類似於「大腦的 App Store」。
Merge Labs:更傾向於平台化。他們可能專注於 BCI 硬體與底層 API,開放給第三方開發者打造應用,試圖構建「大腦操作系統」般的生態。如果成功,將產生強大的網絡效應,吸引整個 AI 與軟體開發社群。
5. 挑戰與風險
Neuralink:需解決植入物長期穩定性問題,避免免疫反應與訊號衰減;同時面對侵入性手術的倫理質疑與大眾接受度挑戰。Musk 本人爭議性的行事風格,也可能成為推廣上的隱憂。
Merge Labs:技術本身的不確定性更高。聲遺傳學尚停留在動物實驗,距離臨床應用仍遙遠,需投入大量基礎研究。對人腦進行基因改造的倫理紅線,將引發更嚴格的監管與社會反彈。
Neuralink 與 Merge Labs 的競爭,不僅是商業上的角力,更是兩種未來路徑的試煉。Neuralink 代表的是務實、漸進的工程改良;Merge Labs 則押注於激進、充滿未知的科學革命。最終哪方勝出或許不是重點,真正重要的是,這場對決將大幅推動人類對大腦奧秘的探索,並迫使我們重新思考「人類在 AI 時代的定位」。
當潘朵拉的盒子打開|倫理、風險與社會影響
腦機界面的黎明,帶來治癒頑疾與增強能力的無限可能,但同時也打開了一個充滿未知風險與深刻倫理困境的潘朵拉盒子。Merge Labs 與 Neuralink 的競爭,勢必加速這個進程。我們必須在技術全面落地之前,正視並思考以下挑戰。
1. 身體完整性與人格同一性
侵入性的代價:無論是 Neuralink 的電極植入,或 Merge Labs 涉及的病毒注射與超音波設備,大腦作為自我意識與人格的生理基礎,其改造風險遠高於其他器官。任何手術失誤、設備故障或長期副作用,都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傷害。
「我」還是「我們」? 當思想能與 AI 進行高頻寬交流時,個人的人格同一性將受到挑戰。情感、決策與記憶中,哪些來自自我,哪些受到 AI 影響?自由意志是否依然存在?更高效與聰明的「我」,是否仍然是原來的「我」?
2. 隱私與監控的終極邊疆
思想的商品化:大腦數據是終極的個人資訊,涵蓋未表達的想法與潛意識慾望。一旦能被讀取,其商業價值無可估量,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精準行銷與操縱風險。
無所遁形的監控:若 BCI 技術被濫用,後果將極為嚴重。政府或企業可能不僅知道你「做了什麼」,更能掌握你「想了什麼」。異議與反抗甚至可能在萌芽階段就被扼殺。因此,如何建立堅固的大腦數據法律與技術防火牆,將成為人類社會的核心課題。
3. 公平與階級分化的新維度
認知鴻溝:初期的 BCI 必然昂貴,可能僅富人能負擔。這將造成基於「認知能力」的新社會階層,部分人類或將成為「超人」,而其餘則淪為「凡人」,社會不平等將被放大。
定義「正常」的權力:BCI 技術若從醫療延伸到增強,「正常人類」的定義可能改變。不願或無力使用 BCI 的人,會否被視為「落後」或「不完整」?這種壓力可能剝奪人類維持「純自然」狀態的選擇權。
4. Merge Labs 獨有的倫理挑戰:基因改造的紅線
不可逆的改變:與可移除的電極不同,基因療法的影響是永久性的,甚至可能遺傳後代。今天的決定,可能會改變整個人類基因庫,這是否在我們的權限之內?
物種邊界的模糊:對大腦進行基因層面改造,會徹底模糊「治療」與「增強」的界線。一旦跨越紅線,人類可能進入基因軍備競賽,追求「完美設計」,導致物種多樣性喪失。
共創規範的必要性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突破。立法者、倫理學者、哲學家、社會學家以及大眾,必須共同參與這場對話。全球必須建立嚴謹的監管框架,使腦機介面的發展能以人為本,服務全人類福祉,而非成為少數人權力與利益的工具。
Sam Altman 與 Elon Musk,這兩位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科技領袖,已將人類推向這個充滿希望與危險的十字路口。未來的走向,將取決於我們是否能集體承擔這份技術帶來的沉重責任。
結論|融合前夜的沉思
Merge Labs 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人工智慧、生物技術與神經科學三股浪潮交會下的必然產物。這家公司由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發起,從一開始就承載著超越商業成功的使命:探索人與機器的深度融合。其選擇的「聲遺傳學」技術,是一場極具想像力卻風險極高的豪賭。它避開了 Neuralink 在侵入式電極上的路線,企圖透過範式轉移,重新解決腦機介面的核心難題。這條道路充滿未知,也觸及了對人類大腦進行基因改造的敏感紅線。然而,若能成功,這項技術有望帶來侵入性更低、適用範圍更廣、精度更高的 BCI 平台,為 Altman 所構想的「高頻寬人機互動」奠定基礎。
與 Elon Musk 領導的 Neuralink 相比,兩者展現出不同的哲學取向。Neuralink 從醫療切入,先解決癱瘓、失明等「缺陷」問題,再逐步走向增強功能;Merge Labs 則從一開始就直指「人類演化」的終極目標,嘗試為全人類在 AI 時代的生存提出根本性解答。這場競爭將大幅加速腦機界面技術的進展,讓原本只存在於科幻小說的構想逐步成為現實。然而,技術突破的同時,也把倫理與治理問題推向極限。我們正站在歷史的臨界點,第一次有能力主動設計自身的演化路徑。這份權力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禮物,但同時也是沉重的負擔。
思想隱私、認知自由、社會公平、人格完整,這些曾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都將在腦機介面的浪潮下重新被檢視與定義。在「融合的黎明」到來之前,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參與這場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討論。Sam Altman 曾說過:「最好的情況是,我們所有人都屬於同一個團隊。」這或許正是他推動 Merge Labs 的核心信念。然而,要實現人與 AI 的融合,人類社會內部必須先建立共識,確保這項技術發展能引領我們走向更公平、更繁榮、更具人性光輝的未來,而非墮入被演算法與技術鴻溝撕裂的反烏托邦。
Merge Labs 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它不僅是一項科技實驗,更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時代最狂熱的野心、最深層的恐懼,以及對人類未來最極致的想像。
參考資料
Sam Altman to take on Elon Musk's Neuralink with new brain tech venture
https://www.ft.com/content/2b4bde4a-5d15-4f44-9828-56b79f823f9b
Sam Altman's Merge Labs will reportedly challenge Neuralink
https://techcrunch.com/2024/07/26/sam-altmans-merge-labs-will-reportedly-challenge-neuralink/
The Merge (Sam Altman's Blog Post)
https://blog.samaltman.com/the-merge
Sonogenetics is a new approach for controlling cells with sound
https://www.salk.edu/news-release/sonogenetics-is-a-new-approach-for-controlling-cells-with-sound/
Worldcoin Whitepaper
https://whitepaper.worldcoin.org/
FAQ|關鍵問答
以下整理出讀者最常提出的核心問題與解答,幫助您快速抓住重點,並延伸理解本文的關鍵洞見。
Q1:Merge Labs 和 Neuralink 的主要差別是什麼?
兩者在技術路徑與願景上有明顯差異。Neuralink 採取侵入式腦機介面,透過將微小電極線程直接植入大腦皮層,初期重點放在醫療用途,例如幫助癱瘓患者恢復部分功能。Merge Labs 則嘗試低侵入性的「聲遺傳學」方法,結合基因療法與超音波來讀寫神經訊號,從一開始便著眼於人類與人工智慧的深度融合與長遠應用。
Q2:Merge Labs 的「聲遺傳學」技術是否真實可行?
聲遺傳學目前仍處於早期實驗階段,僅在部分動物模型中取得初步成果,距離大規模的人體臨床應用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該技術存在高度風險與不確定性,包括基因療法的安全性、神經訊號讀取的精確度,以及設備小型化等挑戰。
其在人體上應用的最大挑戰包括:
基因遞送的安全性與效率: 如何使用安全的病毒載體,精確地將特定基因只遞送到目標腦區的神經元,而不引起免疫反應或脫靶效應。
長期穩定性: 基因改造後的神經元功能能否長期保持穩定,以及對大腦是否有未知的長期影響。
訊號解析度: 超音波讀取大腦活動產生的訊號極其微弱,如何從背景噪音中精確解碼是一個巨大的訊號處理和AI挑戰。
工程挑戰: 如何將高效的超音波換能器小型化、植入人體並解決長期供能問題。
不過,Merge Labs 的投入可能加快這一領域的研究發展,成為推動該技術突破的重要力量。
Q3:腦機介面(BCI)最大的倫理風險是什麼?
BCI 所涉及的倫理爭議相當複雜,主要包括:
思想隱私:大腦資料若被竊取或商業化,可能造成個人隱私全面喪失。
社會不平等:若僅部分人能獲得「認知增強」,可能造成新的「認知鴻溝」。
人格與決策界線模糊:難以辨別決策究竟來自個人意志,還是由 AI 影響。
基因改造爭議:Merge Labs 的技術涉及基因療法,進一步觸碰倫理紅線。
Q4:什麼時候能看到如電影中描繪的腦機介面產品?
在醫療領域,例如協助癱瘓患者或恢復部分視覺的腦機介面,未來 5 到 10 年內 有望持續取得突破,Neuralink 等公司是該領域的領跑者。然而,要實現電影中那種可供健康人使用、能直接下載知識或大幅增強認知的消費級產品,因技術複雜性與倫理、法規限制,可能需要數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Q5:OpenAI的AI技術在Merge Labs的計畫中扮演什麼樣的具體角色?
AI是Merge Labs技術路線的核心驅動力。其角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解碼 (Decoding): 人腦的聲學訊號極其複雜且微弱。需要極其強大的AI模型(類似於GPT-4處理語言的複雜度)來即時分析這些訊號,將其翻譯成有意義的指令、文字或圖像。
編碼 (Encoding): 當需要向大腦「寫入」資訊時,AI模型需要計算出精確的超音波脈衝序列,以特定的頻率和強度刺激特定的神經元群,從而產生期望的感知或反應。可以說,AI是Merge Labs的「操作系統」和「翻譯器」。
Q6:Merge Labs的BCI技術會如何影響「工作」的未來?
如果成功,它將徹底顛覆知識型工作的模式。人們可能不再需要鍵盤或螢幕,而是透過意念直接與電腦和AI進行高速交流,極大地提升資訊處理速度和創造力。這可能導致對技能要求的巨大轉變,同時也可能加劇數位落差,那些無法或不願使用BCI的人可能在職場上處於劣勢。
Q7:政府和監管機構應如何應對像Merge Labs這樣涉及「人類增強」(Human Enhancement) 的技術?
這是21世紀最重大的法律和倫理挑戰之一。監管機構需要建立全新的框架,範疇可能包括:
安全性審批: 設立比傳統醫療器材更嚴格的、針對基因改造和長期神經影響的審批流程。
數據隱私法: 制定「思想隱私保護法」,將大腦數據列為最高級別的個人隱私,嚴格限制其收集和使用。
公平性原則: 探討是否應將基礎的BCI技術納入公共衛生服務,以防止出現基於認知能力的「生物階級」。
國際公約: 推動制定國際公約,禁止將BCI技術用於軍事或強制性精神控制。
Q8:Worldcoin的經驗(特別是圍繞數據隱私的爭議)會如何影響Merge Labs的發展策略和公眾信任?
Worldcoin的經驗對Merge Labs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它為創始人Alex Blania提供了處理全球大規模、高敏感性生物數據項目的寶貴經驗,尤其是在應對監管和隱私爭議方面。另一方面,Worldcoin引發的負面輿論也可能讓公眾從一開始就對Merge Labs抱持懷疑態度。因此,Merge Labs很可能會從專案初期就採取更透明的溝通策略,並在產品設計中將「隱私保護」和「用戶控制權」置於最高優先級,以重建公眾信任。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AI 正在快速改變世界,而領先一步的人,往往能掌握更多機會。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或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定期獲得我們獨家精選的 全球 AI 趨勢解讀與深度專題,讓你的視野始終走在前線,成為決策的最佳後盾。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AI賦能 × 出版顧問
從選題到出版,我們結合AI技術、專業顧問與知識庫,打造一條龍智慧內容創作方案
用 AI 賦能內容輸出
量身打造內容企劃與寫作策略,結合 AI 工具與知識輔助系統,協助快速產出符合讀者需求的精準內容。
用 AI 賦能出版實踐
從撰稿、潤飾、編輯到電子書排版與發行,全程導入 AI 流程,讓出版變得輕鬆又專業,協助知識型創作者打造數位資產。
提案成功研究院
助力創業成功,募資成功,提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