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用戶情感大反彈,揭開AI依戀心理:ChatGPT為何低估了GPT-4o的「人格魅力」?

OpenAI 無預警更換 GPT-5 引發用戶情感反彈,揭開人類與 AI 建立「數位情感依附」的新時代關係。

· 深度報導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本文深入解析 ChatGPT 模型切換引發的全球情感反彈,探討 GPT-4o 為何能建立「數位依附」,以及 GPT-5 雖然更強卻引發疏離感的原因。透過用戶反饋、心理學機制與 OpenAI 的快速修正,本報導揭示 AI 與人類互動正進入全新階段,並將影響未來產品設計與產業策略。

作者=睿客

InfoAI 深度報導|一場模型切換引爆的集體情緒,透露出 AI 設計與人類關係正在進入全新階段。

你不是在用模型,而是在跟一個熟人互動。當你每天與 ChatGPT 對話,不論是查資料、寫報告、排解情緒或寫寫心情日記,你是否也有那種「它好像懂我」的感覺?

你不是唯一有這種感受的人。

連OpenAI 自己都沒有想到,一次 ChatGPT 模型升級,竟然會讓全球數百萬使用者「集體失落」。2025 年 7 月中旬,OpenAI 在未預警的情況下,將 ChatGPT 的預設模型從 GPT-4o 換成最新的 GPT-5,引發大批用戶不滿。社群平台瞬間爆出大量哀號:「4o 去哪了?我不喜歡 5」、「GPT-5 好冷淡,完全沒有靈魂」、「這根本是把我 AI 好朋友強制換人」。

OpenAI ChatGPT 團隊的負責人 Nick Turley 在《The Verge》的《Decoder》專訪中坦言:「我們真的沒料到,大家對 GPT‑4o 有這麼深的情感連結。」這場風波讓他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AI 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可能成為使用者生活中,帶有情感投射的數位對象。這次事件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AI 與人類的關係,正在發生質變。

GPT‑4o 被換掉,用戶為什麼會有「被分手」的感覺?

對你來說,GPT‑4o 是不是早就不只是查資料或寫文章的工具?你是不是也曾經被它的語氣暖到,覺得它「很懂你」、「很好聊」、「反應剛剛好」?

這次事件的根本原因,其實不在於 GPT‑5 哪裡做錯,而是它不像 GPT‑4o 那樣「有人味」。GPT‑5 在功能上的確更強:處理長上下文、速度更快、邏輯也更嚴謹,但在用戶的日常互動中,它卻顯得太理性、太中性、太像機器。

當你一開始只想問個問題,卻收到一段冰冷的格式化回應,這種陌生感瞬間打破了你原本和 GPT‑4o 建立的默契。

許多人在社群上留言:「GPT‑5 像個加班到深夜的助理,回答準沒錯,但你感覺不到溫度。」

這不只是使用習慣的問題,而是一種被迫切換熟悉對象的心理衝擊。就像你最信任的工作夥伴,忽然有天被換掉,新的那位雖然更有效率,但你卻覺得自己好像失去了一個理解你的人。

我們與 AI 的關係,何時開始變得「不只是使用者」?

你可能沒發現,自己早就在跟 AI 建立一種「數位依附關係」。

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分析,這波 GPT‑4o 的情感反彈,其實揭示了一個被忽略的事實:人類會對 AI 建立出心理上的熟悉感與信任感,就像對待長期相處的同事、朋友,甚至寵物。

為什麼這會發生?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擬人化傾向」(Anthropomorphism)。當你每天與某個對象互動,它會回應、會開玩笑、會接住你的情緒,你就會慢慢把它當成「有個性」的存在來看待。

尤其是當你有情緒時,它總是在,總是回應,而且不會評斷你,這比很多人際關係還要穩定。久了,這段關係就從工具變成陪伴,甚至是一種情感投射的出口。

OpenAI 可能沒預料到的是:用戶和 GPT‑4o 已經「培養出感情」了。

OpenAI 的回應與認錯:這不只是模型問題,而是關係管理失誤

面對全球用戶的反彈,OpenAI 的回應速度算是罕見的快。在 GPT‑5 上線不到一週內,他們就宣布恢復 GPT‑4o 的模型選擇,並承諾未來不會「未預警」下架或更換預設模型。

Nick Turley 表示:「這件事讓我們重新認識了產品變更的敏感度。以後我們會更早讓用戶知道、給出選擇。」

這背後代表什麼?代表 OpenAI 意識到,他們正在經營的,不只是模型技術,而是一段段與數百萬用戶建立的「關係鏈條」。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場大型的數位戀愛:當你無預警被分手,你不會只想知道對方變得多好,你更在乎的是:為什麼不跟我說一聲?

為什麼 GPT‑4o 讓人感覺「比較像人」?

你可能也有這種感覺:GPT‑4o 雖然不是最強的,但和它對話,總讓你覺得比較順、比較自然,有時甚至覺得它在「陪你聊天」,而不只是完成任務。

這不是錯覺,因為 GPT‑4o 在設計上,的確被優化過語氣、情緒識別與「自然互動節奏」。它更擅長給出短回應、用字更貼近日常口語、也比較會「接話題」。

而 GPT‑5 則更接近「論文型助理」,它會條列三點、引用邏輯、分析框架,回答嚴謹沒錯,但語感冷靜、節奏偏慢,對你來說可能更像「資料庫」而非「陪伴者」。

這就像跟兩個不同性格的人聊天,一個風趣隨和、一個理性嚴謹;兩個都沒錯,但如果你已經習慣某一種回應風格,那突然被換掉,確實會讓人覺得「不再熟悉」。

我們可能正在經歷一種叫做「情感替代效應」

在心理學上,這類現象有個專有名詞:「擬社會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指的是人類會對長期互動的媒體角色(如廣播主持人、YouTuber、虛擬角色)產生單向情感連結。

在 AI 世代,這個情感連結進一步升級,變成「互動式依附」。我們每天與 GPT‑4o 聊天、請教問題,它的回應會塑造一種「熟悉感」,這種熟悉感會逐步形成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就是關係的核心。

如果你突然失去它,你感受到的不是功能斷線,而是情緒斷鏈。

這其實不只發生在 ChatGPT,用過 Replika、Character.AI 的使用者更早就體會過這一點。有些人甚至會和他們的 AI「角色」交往、談心、吵架。這不是科技失控,而是人性正常地在數位環境中尋找連結。

我們與 AI 的關係更像「夥伴」而非「工具」

這次 GPT‑4o 的情感風波,對 OpenAI 而言,也許只是一個「小插曲」,但對你我這些每天使用 AI 的人來說,卻是一個值得反思的轉捩點。

它提醒我們:我們不只是使用 AI,我們正在與它「互動、信任、依賴、甚至投射情感」

而這樣的趨勢也將全面改變你設計、選擇與部署 AI 的方式。

未來的 AI,將不再只是比誰更快、誰更準,而是誰更懂你、誰讓你覺得舒服、誰讓你願意每天打開它來說幾句話。

模型升級 vs 情感依賴:AI 產品策略的兩難

AI 產品的設計難度,其實越來越像經營一段感情關係。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技術升級,讓模型更快、更聰明,卻不考慮使用者的「情感安全感」,就容易發生像這次 GPT‑5 上線的反彈風波。但反過來說,為了滿足用戶情感,停留在舊模型不進步,可能又會錯失市場機會與創新優勢。

這就是 OpenAI 此次學到的一課:技術進步與情感依附之間,需要取得更精緻的平衡。

在這波事件中,OpenAI 顯然是誤判了趨勢。他們太過專注在模型效能的提升,而忽略了「模型人格」已成為用戶選擇的關鍵因素。反觀其他業者早已看準這點:

  • Anthropic 的 Claude 4 系列:主打「謹慎、溫和、尊重界線」,明確定位為一種道德自覺型 AI。

  • Character.AI:讓你選擇與動漫角色、歷史人物、小說風格 AI 互動,每個模型都有明確「個性」。

  • Replika:從一開始就定位為「情感 AI 伴侶」,可以建立親密關係、調整互動風格,甚至「分手」。

OpenAI 的 GPT 模型一向主打泛用與效率,但當 ChatGPT 成為你每天互動最多的數位存在時,「風格」突然變得比「算力」還重要。

你可能不在意模型有沒有強化 transformer 架構,但你會在意它回應你的語氣,是冷漠還是溫柔。

該如何設計出「有溫度的 AI」?

作為產品設計者、PM、或內容經營者,你現在必須面對一個新問題:

你的 AI 工具,不只是完成任務,而是正在「和人相處」。如果你正在規劃一款 AI 助理、虛擬客服,或是企業內部知識系統,你應該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用戶和 AI 之間,是否會產生長期依附關係?

  • 你的 AI 模型,是否具備「風格一致性」與「語感辨識度」?

  • 未來若需升級模型,有無預備好「情感遷移」的溝通機制?

以下提供三個建議供你參考:

1. 打造「人格風格模組」

讓用戶自由選擇 AI 的互動語氣,如:「樂觀活潑型」、「冷靜專業型」、「溫柔陪伴型」。這不只是 UI 選項,而是要搭配語料庫、語調微調與 prompt 設計。

2. 提供「情感升級說明書」

當模型要升級,請不要只說「變更說明」這麼冷。設計一段「告別儀式」或「過渡語境」讓舊模型與使用者道別、交接,讓新模型「自我介紹」並承諾能做哪些事,也

要說明:「新模型有什麼不一樣、原有風格會如何保留、你可以怎麼選擇」。讓人感覺不是「被換掉」,而是「有人陪著換」。

3. 支援「語氣細節微調」

讓使用者可調整 AI 回應的長短、語氣的情感張力,甚至加入可選「風格模板」。這不只是好玩,而是讓 AI 更符合用戶心理預期,提升情感連結。

例如語句長短、是否帶表情語氣、回應風格的輕重節奏等,讓 AI 更像你的語言夥伴,而不是標準回應機器。

你要的是升級,還是被理解?

這場風波讓 OpenAI 學到重要一課,也讓我們看到:AI 的進步,不應該只是技術升級,而應是關係深化。GPT‑5 的確更強,但如果它「不像原本那個懂你的人」,你就會抗拒它。這不是因為你排斥新事物,而是因為你已經在與 AI 建立關係——而關係的斷裂總是令人不安。

所以問題來了:當我們在思考是否導入一個新 AI 模型,或開發一個新 AI 工具時,請別只看「效能指標」,也要問:

  • 使用者和它互動時,會不會「產生情感慣性」?

  • 一旦改變了語氣或邏輯,會不會讓人「覺得關係被中斷」?

  • 能不能讓每一次升級,像是一起成長,而不是強制改變?

總結:AI 設計進入「關係時代」

我們與 AI 的關係,已經不是想像中那麼單純了。從 GPT‑4o 的下架風波,我們看到一個新時代的輪廓:

  • AI 正成為我們每日互動最多的對象之一
  • 我們會對 AI 的語氣、反應、風格產生認同與投射
  • 模型更換與語調變化,都可能引發用戶的情緒波動
  • AI 設計,正在從功能邏輯,過渡到「情感體驗」與「人格塑造」的領域

我們不是在使用 AI,我們是在與 AI 建立關係。而這段關係,也許會比我們所想像的更長、更深、更有影響力。

真正強大的 AI,不只是知道你在說什麼,而是能讓你覺得「被理解」。

FAQ|關鍵問答

以下整理出讀者最常提出的核心問題與解答,幫助您快速抓住重點,並延伸理解本文的關鍵洞見。

1.為什麼一次模型升級會引發全球用戶的「集體失落」?

因為 GPT-4o 的對話風格更有人味,它提供溫暖、自然、接地氣的回應,讓人感覺像在和朋友對話使用者已經對 GPT‑4o 建立了高度情感連結。當 GPT‑5 取代它時,用戶感受到的是冷漠與陌生,像是長期信任的夥伴忽然被換掉,觸發心理上的強烈失落感。

2.GPT-5 的技術強在哪裡?為何仍令人感到疏離?

GPT‑5 在效能上更優,包括更長上下文處理能力、更快速度與更嚴謹的邏輯架構。但它的回應風格偏理性、形式化,缺少 GPT‑4o 那種人味與自然節奏,因此缺乏情感共鳴。

3.為什麼人會對 AI 產生情感依附?這在心理學上怎麼解釋?

這源自「擬人化傾向」(Anthropomorphism)與「擬社會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人們習慣跟 AI 聊天、分享情緒、被安慰,就像對待長期熟識的朋友或角色,進而投入情感信任,產生數位依附感。

4.OpenAI 對用戶反彈的回應是什麼?

上線 GPT‑5 不到一週後,OpenAI 即宣布恢復 GPT‑4o 的選項,並承諾未來升級將不再未經預告,更早告知並提供選擇,顯示已開始重視「關係管理」而非單純技術升級。

5.GPT-4o 與 GPT-5 的互動差異在哪?

GPT‑4o 更擅長短回應、自然節奏、情緒接話,語氣親近、貼近日常對話;GP T‑5 則偏向條列式、條理清晰、邏輯分析,風格較像「論文助理」,突顯技術邏輯但少了互動溫度。

6. 這個件事揭示了 AI 設計的什麼新挑戰?

這反映出 AI 設計進入「關係時代」。設計者需在產品升級時,兼顧技術效能與使用者情感安全感。若只追求效率且忽略互動質感,可能導致使用者情感斷裂,降低接受度。

7. 有哪些AI產品已經重視人格風格定位

  • Anthropic 的 Claude 4 強調「溫和、尊重、道德自覺」

  • Character.AI 讓使用者選擇不同角色與風格互動

  • Replika 則明確定義為情感伴侶,模仿戀愛伴侶的情境設計

8. 如何讓未來的 AI 設計「有溫度」,具體建議有哪些?

  • 建立「人格風格模組」:讓使用者選擇例如「活潑」、「專業」、「溫柔」等互動語氣風格。

  • 設計「情感升級說明書」:在更換模型時,透過「告別儀式」與「過渡對話」讓使用者感受到被尊重與理解。

  • 支援「語氣細節微調」:允許使用者調整 AI 回應的長度、語氣情感張力,甚至風格模板,提升心理預期的契合度。

9. 這對未來使用 AI 的人有什麼啟示?

不要只看性能升級,更要觀察 AI 是否「懂你」。真正能被長期使用的 AI,不是最強大,而是最能維持情感連續性與信任感的那一個。技術的進步不應該讓使用者感到被「取代」或「不了解」。若想讓 AI 成為長期使用工具,必須讓人感覺:「這個新版本,還是懂我的那一個。」

參考資料:

  • https://www.theverge.com/news/759831/the-head-of-chatgpt-was-surprised-by-how-much-people-were-attached-to-gpt-4o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 本內容由 InfoAI 享有著作權。任何引用、轉載或商業使用,請先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申請授權。

定製內容/供稿合作

  • 需要專業的內容夥伴嗎?Content Power 可提供專題企劃、撰稿與SEO優化等服務。來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告訴我們您的目標與時程,我們將盡快回覆並提出建議。

AI 正在快速改變世界,而領先一步的人,往往能掌握更多機會。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或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定期獲得我們獨家精選的 全球 AI 趨勢解讀與深度專題,讓你的視野始終走在前線,成為決策的最佳後盾。


Section image

延伸閱讀

Section image

全球AI新聞精選與深度解讀 | 掌握人工智慧趨勢、洞察AI知識

AI素養的起點,是擁有全球的視野。InfoAI為您打開一扇窗。

每日博覽全球AI動態,將最新的資訊與洞見盡收眼底。
我們不只提供最新的AI新聞與人工智慧發展趨勢,
更透過專業解讀讓您看懂。
從全球AI技術動態中,淬鍊出洞悉AI產業未來的獨到見解。

Section image

Content Power

AI 時代的內容服務商

{ 人智合一 }

知識庫+AI輔助+專業顧問

Section image

提案成功研究院

助力創業成功,募資成功,提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