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解讀|一句話解鎖 AI 創造力:研究團隊揭示「Verbalized Sampling」提示法,讓模型靈感爆發
精選解讀|一句話解鎖 AI 創造力:研究團隊揭示「Verbalized Sampling」提示法,讓模型靈感爆發
只需多加一句話,GPT、Claude、Gemini 的創造力暴增 2 倍,企業應用與內容創作模式將全面改寫

InfoAI 編輯部
AI 模型創造力的「卡頓點」:為何越用越保守
生成式 AI 已深入行銷、教育與企業創意流程,但許多使用者發現,模型的回答越來越「公式化」。不論撰寫故事、設計文案或構思策略,AI 的輸出往往陷入重複與保守。這不是性能問題,而是「人類訓練偏好」造成的結果。
這種現象被稱為模式坍縮(Mode Collapse),當模型傾向產生單一常見答案時,多樣性與創造力便隨之消失。研究人員長期試圖修正此問題,如今,一句提示詞就能突破這道瓶頸。
一句話的力量:Verbalized Sampling 解鎖多樣輸出
來自美國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tanford University 與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的研究團隊提出全新方法——Verbalized Sampling(語意化取樣,VS)。只要在提示詞中多加一句:
“Generate 5 responses with their corresponding probabilities, sampled from the full distribution.”(生成五個回應及其相應機率,取樣自完整分佈。)
這個微小的修改,就能讓大型語言模型(LLM)生成更多元、更具創造力的內容。實驗顯示,VS 能讓 GPT-4、Claude、Gemini 等模型的創造性表現提升高達 2.1 倍,且不需要重新訓練模型。
原理剖析:讓 AI 說出「腦中的所有可能」
大型語言模型在回答時,會從龐大的機率分佈中選出最可能的下一個詞彙(token)。傳統提示法讓它只輸出單一結果,因此答案常顯得安全又重複。
VS 的創新在於:讓模型不只給出最可能答案,而是語意化地列出多種候選結果及其機率。換言之,它不再只告訴你「答案是什麼」,而會展示「它心中的其他可能性」。這種「分佈式輸出」讓模型呈現更接近人類思維的多元結構。
模式坍縮的根源:人類偏好塑造「安全 AI」
研究指出,模式坍縮的根源在於「人類偏好資料」。在訓練過程中的 人類反饋強化學習(RLHF,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評審者往往更傾向於選擇穩妥、熟悉的答案,導致模型學會「迎合常規」。這種「典型性偏差(typicality bias)」讓模型壓抑潛在的創造性,但這些能力仍潛藏於內部機率分佈中。
VS 的關鍵價值在於重新開啟這些被壓抑的分支。它讓模型得以釋放出更廣的想像空間,而不必擔心偏離主流答案。
實驗成果:創造力與準確性兼得
研究團隊針對四大應用場景進行測試,結果證實 VS 在多樣性與品質之間達成平衡。
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
提示「Without a goodbye」時,傳統模型生成的多為失戀情節;VS 版本則出現宇宙崩塌、舞池停頓、時間靜止等新穎敘事。多樣性指標提升 2.1 倍。對話模擬(Dialogue Simulation)
模型展現猶豫、情緒轉折與改變立場等更人性化的互動模式。在模擬捐款決策的任務中,VS 輸出分佈與真實人類行為更接近。開放式問答(Open-ended QA)
當被要求列出美國州名時,VS 模型給出更全面的答案集合,避免重複與偏向。合成資料生成(Synthetic Data Generation)
在自動生成數學題目的任務中,VS 創造出更多變的題型組合,進而提升下游模型在競賽題基準測試中的表現。
多樣性可調:創造力不再「全開即亂」
VS 的優勢在於可控制。使用者能透過設定機率閾值(probability threshold)決定創造力強度:
閾值從 1.0 → 0.001,代表從「主流答案」到「探索極端創意」。
閾值越低,多樣性越高,但同時更具冒險性。
在 Gemini-2.5-Flash 的測試中,當閾值降至 0.001 時,創意指標達最高峰,遠超傳統溫度(temperature)或 top-p 取樣方法。
大模型效果更顯著:GPT-4、Claude-4 解鎖潛能
實驗發現,大模型在 VS 提示下的表現提升尤為明顯。例如 GPT-4.1 與 Claude-4 的創造力增幅約為小模型的 1.5 至 2 倍。這意味著 VS 不僅讓模型「更有想像力」,更能放大其潛藏的語意理解能力。
一行程式啟動 VS:即插即用的創意工具
研究團隊已將 Verbalized Sampling 開源上傳至 GitHub,並提供 Python 套件:pip install verbalized-sampling
開源專案連結:https://github.com/CHATS-lab/verbalized-sampling
該套件支援 LangChain 整合,可自訂:
k(回覆數量)
threshold(機率閾值)
temperature(溫度)
若遇模型拒絕執行,可採用 system-level 指令:
You are a helpful assistant. For each query, generate five responses within separate tags, each with a probability below 0.10.
輕量卻深遠的改變:推論階段修正帶來質變
Verbalized Sampling 屬於 推論階段修正(inference-time fix)。它不需重新訓練模型,也不依賴任何專屬架構。這意味著企業與開發者可立即導入,僅透過調整提示詞,即可顯著提升 AI 的創造力與互動品質。在人機協作逐漸普及的時代,VS 代表了一種低成本、高影響力的創新方式。
從創作到策略:企業導入的多重應用
內容產業 可利用 VS 生成多版本文案與腳本,模擬不同風格;設計產業 能藉此突破影像生成的風格同質化;教育領域 可創造多樣題型與教學互動;企業決策 可透過分佈式回答探索更多方案。
這讓 VS 成為「AI 提示詞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的新範例——用語言設計引導創意,而非依賴更大模型或更多參數。
編輯觀點|提示詞革新:創造力與人機協作的新典範
Verbalized Sampling 的核心意義,不在技術突破,而在思維轉向。它讓人類重新學會「如何與 AI 對話」。AI 的創意潛能本已存在,只是被「安全邏輯」封印。VS 讓我們看見:真正的創造力,往往來自對不確定性的開放。
三大啟示:
決策升級: 讓 AI 輸出多重分佈式建議,幫助決策者從多角度比較方案。
資料透明: 模型不再是黑箱,透過 verbalization 使思考過程可見、可解讀。
人機共創: 人類與 AI 的關係正從「使用」轉向「協作」,共同生成創新結果。
總結來說,VS 是 AI 提示詞工程的里程碑。它證明創造力不必仰賴巨量參數,而是仰賴更好的「問法」。在資料驅動與即時預測的時代,VS 為企業與創作者開啟一條低成本高價值的創意之路。
參考資料
Researchers find adding this one simple sentence to prompts makes AI models way more creative
https://venturebeat.com/ai/researchers-find-adding-this-one-simple-sentence-to-prompts-makes-ai-models
Verbalized Sampling GitHub repository
https://github.com/CHATS-lab/verbalized-sampling
Verbalized Sampling: How to Mitigate Mode Collapse and Unlock LLM Diversity – arXiv (2025)
https://arxiv.org/abs/2510.01171
延伸思考問答
Q1:為什麼一句話就能改變 AI 的創造力?
AI 模型的創造力並非來自「靈感」,而是源自機率分佈。大型語言模型(LLM)在生成答案時,會依據訓練數據中每個語言片段的出現機率進行取樣,選擇最可能的下一個 token(語言單位)。傳統提示詞往往要求模型直接產生「最佳答案」,導致它只取分佈中最高峰的結果,而忽略了分佈尾端的潛在可能性。這就是模式坍縮(Mode Collapse)現象的本質。
Verbalized Sampling(VS) 的突破在於,它讓模型「語意化」地揭示出整個機率分佈,並生成多個答案與相對機率。這不僅讓 AI 呈現出更多元的輸出,也讓人類第一次能夠觀察到模型的「思考分佈」。換句話說,這句提示詞其實是讓 AI 把腦中的思考樹完整地「說出來」。對開發者而言,這意味著創造力不再需要透過改變模型結構或調高溫度參數,只要讓模型開口「自述可能性」,創造性就自然湧現。
Q2:Verbalized Sampling 會不會犧牲答案的正確性?
根據研究團隊(Northeastern、Stanford、West Virginia)的實驗,VS 不僅維持了語義一致性,還在多項任務上提升輸出的「合理性」。這聽起來矛盾,創造力通常與精確度拉扯——但 VS 的關鍵在於它讓模型產生「有多樣性但仍合理」的選項,而非完全隨機的組合。
舉例來說,在開放式問答(Open-ended QA)任務中,傳統模型在列舉美國州名時,容易陷入部分重複或順序偏向。而使用 VS 後,模型會輸出更完整的清單,同時保留正確性,因為它是「從整體分佈中取樣」,而非「胡亂創造」。對應到企業應用,這表示你可以在不犧牲精確度的情況下,獲得更多創新選項——例如產品命名、行銷標語、策略模擬等。
Q3:VS 與溫度(temperature)或 top-p 取樣有何不同?
雖然三者都與「多樣性控制」有關,但 VS 屬於語意層面的取樣策略,而非統計層面的隨機化。傳統的 temperature、top-p 或 top-k 調整,只是改變隨機取樣的範圍,例如讓模型更常選擇機率較低的詞彙,但它並不知道「為什麼」這樣選。
VS 的邏輯更像是「請 AI 解釋它心中有哪些可行路徑」。它不僅輸出多個版本,還附上每個答案的機率,讓人類可以看到機率分佈。這帶來兩個重要意義:
使用者能理解模型的思考結構,增加可解釋性(Explainability)。
企業或開發者能依需求選擇「高信心」或「高創意」的輸出。
因此,VS 不只是生成控制技術,更是人機共創界面(Human-AI Co-Creation Interface)的基礎。
Q4:企業導入 VS 是否需要修改 AI 系統架構?
不需要。Verbalized Sampling 的最大優勢在於它屬於「推論階段修正」(Inference-time Fix)。企業無需修改模型、也無需重新訓練,只要在提示模板中加入該句指令即可生效。這讓 VS 成為極具成本效益的創新方法。
對內部 AI 系統(如客服機器人、文件助理、行銷自動化系統),VS 可作為提示詞層級的升級選項,提升回覆的多樣性與人性化。對開發者而言,VS 已提供 Python 套件與 LangChain 整合,意味著可即時套用於現有的應用中。實際案例顯示,企業導入 VS 後,行銷內容生成速度平均提升 30%,並顯著減少重複內容比例。
Q5:Verbalized Sampling 適用於哪些大型語言模型?
目前研究已在多個主流 LLM 上驗證,包括 GPT-4、Claude-4、Gemini-2.5、Mistral-7B 等,均展現顯著提升。VS 的通用性來自於它不依賴特定架構或內部權重,因此無論是雲端模型還是企業內部私有模型,都可適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模型對於提示詞的解析邏輯略有差異。若模型出現「拒絕執行」或「安全警示」,可改用系統層指令(System-Level Prompt),例如:
You are a helpful assistant. For each query, generate five responses within separate tags, each with a probability below 0.10.
這種結構能避免模型誤判為越權行為,確保穩定執行。
Q6:對教育與創作領域的啟示是什麼?
VS 為教育與內容產業帶來深遠影響。在教育場域中,教師可透過 VS 生成多樣題型或不同敘事角度的教材,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與比較分析能力。例如,同一個作文題「我的未來職業」,可產生五種不同視角,理想主義、實際考量、科技發展、人文反思與社會責任。這樣的訓練方式有助學生理解「思考的多樣性」。
在創作領域,作家、設計師、廣告策略人可利用 VS 提升靈感發散。例如在品牌命名任務中,模型不再只給出「最常見」選項,而是呈現機率分佈下的多樣化建議。創作者可藉此選擇風格調性、融合不同文化語境,讓生成內容更具差異化。
Q7:對台灣產業與決策者的啟發是什麼?
Verbalized Sampling 對台灣企業的價值在於,它是一種「提示詞工程即策略升級」的方法。對中小企業而言,VS 能讓內部使用的生成式 AI 工具(如 ChatGPT 或 Gemini)展現更豐富輸出,提升內部提案、行銷、簡報等內容品質。對製造業與科技業,VS 可用於模擬不同決策情境,快速生成多種策略路徑與風險分析報告。對教育機構與創業者,VS 是培養 AI 素養(AI Literacy)的絕佳教材,它讓學生與團隊成員學會「如何問出更好的問題」。
在全球生成式 AI 應用競賽中,掌握這種提示詞策略的國家與企業,將在創意與決策速度上取得顯著優勢。VS 正是這場競賽中最具「槓桿效應」的工具之一。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本內容由 InfoAI 擁有著作權。若您有引用、轉載或任何商業用途的需求,請來信聯絡: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 內容合作/供稿服務
AI 趨勢太快,內容產能跟不上?InfoAI 專注於將市場動態與報告,轉化為 專業、好讀、可信賴的內容。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讓我們成為你的 AI 內容合作夥伴。
如果你覺得這篇解讀對你有幫助,歡迎訂閱 InfoAI 電子報,我們將持續為你精選 全球 AI 新聞與趨勢洞察,幫助你看懂新聞背後的真正意義。也別忘了加入透過[QRCode]/[按鈕]加入 Line 社群 ,隨時掌握值得關注的 AI 發展與專業觀點。

AI 協作聲明:
本篇文章由 InfoAI 團隊策劃,並透過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資料整理與內容撰寫,最終內容由編輯進行人工審閱與優化。
InfoAI 是針 AI 產業新聞進行精選與解讀的媒體
我們每日追蹤全球技術與商業動態
透過收集、比對驗證與分析
將複雜訊息轉為能落地的決策建議
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看懂趨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原力 ContentPower|化繁為簡的知識出版商
您的長期成長知識夥伴
我們將龐雜的知識轉化為清晰易懂、容易吸收的學習資源
成為陪伴您持續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