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依賴 AI 正削弱人類能力?MIT 與教育現場警示「認知退化」風險
過度依賴 AI 正削弱人類能力?MIT 與教育現場警示「認知退化」風險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當 AI 成為預設選項,你是否還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人工智慧(AI)已經滲透至日常生活與工作流程中,但當我們習慣將查詢、寫作、思考,甚至創意發想交由 AI 處理時,人類是否也正逐漸失去原本應具備的核心能力?
根據《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ws》與《金融時報》報導,AI 不僅重塑產業與職場,更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的思考模式與學習習慣。研究指出,一種名為「認知卸載」(Cognitive Offloading)的現象正在快速擴散,使人們的記憶力、邏輯推理與創造力面臨削弱風險。
01|教室中的 ChatGPT:教育現場的兩難抉擇
根據外媒報導引述巴黎一所大學的案例,有學生在期末考試中使用 ChatGPT 作答。這不只是作弊行為,更反映出新世代學生對 AI 工具的依賴程度已滲透至學習核心。
AI 工具原本的目的在提升學習效率,但當 ChatGPT、Copilot、Notion AI 等成為學生的「預設工具」時,愈來愈多學生不再經歷思考、理解與組織過程,而是直接使用生成的答案交差。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 Sonia Livingstone 指出:「我們不能讓技術取代思考過程。否則,學生學到的就不再是知識本身,而只是如何操作工具。」
02|MIT 研究:過度依賴 AI 會削弱記憶與判斷力
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當人們持續依賴 AI 協助決策與分析,其記憶力與創造力將顯著下降。在一項連續數週的實驗中,經常使用 AI 助理的受試者,在創意與邏輯推理測驗中的表現明顯不如未使用 AI 的控制組。
研究結果反映了「認知卸載」的風險:人類將原本屬於自身的認知責任交由 AI 處理,導致大腦逐漸失去原本的思考敏銳度與靈活性。
03|AI 是放大鏡,還是萎縮劑?端視使用方式而定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學者都對 AI 持悲觀態度。關鍵不在技術本身,而在於設計方式與使用情境。
如果 AI 被設計為刺激思考的工具,而非直接輸出結論的機器,它將成為智慧的催化劑,而不是思考能力的替代品。例如:
教學型 AI 可引導學生反思、選擇與批判,而非只給出答案;
寫作輔助 AI 可提供結構與提示,激發創造性思考;
決策輔助 AI 可呈現多元觀點,引導人類推演邏輯而非簡化結論。
這類設計方式被稱為「反思式 AI」(Reflective AI),目的是保持人類主導性,讓思考過程得以延續。
04|台灣校園現場觀察:禁用?共學?教師意見分歧
台灣校園對於 AI 工具的反應也逐漸出現兩極化。2023 年起,台大、政大、清大等高等院校已將 ChatGPT 納入課程與倫理討論,部分課程引導學生理解 AI 使用規範與引用原則,也有教師明文禁止作業中使用 AI 工具。
在中學教育端,目前尚未普及 AI 應用課程,但部分補教業者與教育科技公司已推出結合 AI 對話與語文學習的混合式教材。
教師普遍面臨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在鼓勵創新學習與保留學生思考能力之間取得平衡?
05|如何讓 AI 成為「思考的催化劑」?
學者與實務界一致認為,若要讓 AI 真正發揮助力,而非造成能力退化,設計與教育是兩大關鍵。
設計端建議:
促進反思性介面設計,AI 回應可鼓勵提問、回饋與延伸。
減少「一次解決」型答案,導入多輪互動與多重解法提示。
加入反饋訓練機制,讓使用者思考選項背後的推理過程。
教育端建議:
建立 AI 素養教育架構,納入高中、大學甚至企業內訓。
教授 AI 判斷、引用、驗證與風險管理能力。
融合實作與反思,強調使用者與 AI 的互動責任感。
06|產業趨勢觀察:AI 素養成為職場競爭力新標準
根據 PwC 於 2024 年發布的《未來工作力報告》,AI 素養已被列為企業最關鍵的職能之一,未來企業將更重視員工是否具備下列三項能力:
技術熟練力:能有效使用 AI 工具完成任務;
判斷與倫理意識:能評估 AI 回應的可靠性與風險;
創造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不依賴單一解法,具備原創能力。
換言之,未來企業尋找的不只是「會用 AI」的人,而是「懂得如何與 AI 協作、仍保有人類核心能力」的人。
結語:AI 世代,我們不能停止思考
AI 的興起是不可逆的科技趨勢,它的價值與風險取決於人類如何選擇與它共處。
我們不應該排斥 AI,也不應盲目依賴它,而應建立一套可持續的「人機共學模式」:讓 AI 幫助我們擴展知識邊界,同時也不喪失提問、思辨與創造的能力。
如同一位教育學者所言:「如果我們讓孩子習慣於讓機器思考,那他們將再也學不會如何自己思考。」
在 AI 世代,真正的問題或許不是「AI 是否會取代人類」,而是「人類是否還願意思考」。
參考資料來源
AI obsession is costing us our human skills
https://www.artificialintelligence-news.com/news/ai-obsession-costing-us-our-human-skills/
如果你也對全球最新的AI現況與趨勢有興趣,歡迎點擊[ 按鈕]訂閱InfoAI電子報,或是掃描[QRCode ]/點擊[ 按鈕]加入Line社群,隨時隨地獲得值得閱讀的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

Apple公布AI戰略 裝置端與隱私成核心主軸
蘋果的十字路口:從換 CEO 之辯到AI轉型挑戰
Apple內部AI大會曝光:Tim Cook罕見喊話,「AI 是我們要搶下的機會」
Liquid Glass 登場:蘋果用「透明介面」替 AR 眼鏡暖身?
Apple Liquid Glass 全解析:你日常螢幕正邁向「立體透明」時代
洞察觀點|watchOS健康生態商業模式預測:從穿戴裝置到健康訂閱服務的全方位佈局
蘋果Siri大改造 全面導入LLM生成式AI強化競爭力
iOS 26 Beta 4 更新釋出:Liquid Glass 視覺調整、AI 新聞摘要回歸,蘋果進入下一輪風格與AI競賽
洞察觀點|watchOS 的健康生態圈可能長這樣!
Apple Watch 將搭載相機與 AI 助理,穿戴裝置邁向視覺智慧化時代
快速看懂 WWDC 2025
富士康獲印度核准投資 4.35 億美元 晶片封裝廠擴大蘋果供應鏈轉移戰略
看懂Apple的AI戰略:如何以AI重新定義作業系統的未來
蘋果啟用合成資料升級AI模型,兼顧效能與隱私保護雙目標
[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
版權聲明: 本文之著作權為 InfoAI 所有,並受《著作權法》保護。如欲引用、轉載、公開發布或用於任何商業用途,請事先聯繫 InfoAI 取得授權。請來信至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定製內容供稿合作 ]
如果您正在尋找一個能深刻理解 AI 並擅長創造卓越內容的長期合作夥伴,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請來信至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AI素養的起點,是擁有全球的視野。
InfoAI為您打開一扇窗
每日博覽全球AI動態,將最新的資訊與洞見盡收眼底。
我們不只讓您『知道』,更讓您『看懂』,
從廣博的見識中,淬鍊出屬於您的獨到眼光。
InfoAI 為您:
01|精選出最值得關注的新聞
02|解讀新聞洞察趨勢與啟發
03|從市場商機進行深度探索
提案成功研究院
助力創業成功,募資成功,提案成功。
Content Power
{ AI 世代的出版商 }
運用AI與知識庫
聰明創作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