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26 Beta 4 更新釋出:Liquid Glass 視覺調整、AI 新聞摘要回歸,蘋果進入下一輪風格與AI競賽
iOS 26 Beta 4 更新釋出:Liquid Glass 視覺調整、AI 新聞摘要回歸,蘋果進入下一輪風格與AI競賽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蘋果雙主軸轉型,「Liquid Glass 設計語言」與 AI 摘要的風控實驗
蘋果公司日前釋出 iOS 26 的第四版開發者測試更新(Beta 4),本次更新聚焦兩大主軸:一是針對近期備受討論的 Liquid Glass(液態玻璃)視覺介面設計進行微調,二是重新推出 Apple Intelligence(蘋果智慧)旗下的 AI 新聞摘要功能。這兩項變動,標誌著蘋果在使用者體驗設計與生成式 AI 應用上的持續佈局,也顯示下一代 iOS 系統將以更高的「個人化美學 + 安全風控的AI介面」作為主打。
01|Liquid Glass 視覺風格再優化:動態透明與色彩過濾強化
iOS 26 在今年 WWDC 正式公開後,最具爭議性的變動之一,便是其主打的 Liquid Glass 視覺介面。這種設計風格結合了動態模糊、半透明與光影折射技術,試圖營造出一種流動、柔焦的操作感。但在先前三個 beta 版本中,不少開發者與設計社群成員認為新介面在強光或低亮度場景下辨識度不佳、文字可讀性下降,尤其在通知中心與 App 切換頁面更顯混亂。
Beta 4 在此次回應使用者回饋,對 Liquid Glass 做出多項微幅優化:
背景模糊程度調整:界面模糊效果不再一律套用,而是根據元件背景動態變化,通知中心、控制面板等介面在使用者滑動操作時會自動判斷背景內容、亮度,進行動態加深模糊與色彩濾鏡,提升閱讀清晰度。
色彩過濾邏輯改善:原本過度單一的「白 + 灰 + 藍」色系,現在引入更多細膩過渡色,並加強邊框反差處理。
風格一致化:照片、音樂、App Store 等內建應用都同步套用了 Liquid Glass 特性,讓整體視覺層次與動畫邏輯一致,避免過往功能間設計斷層。
動態桌布與應用程式同步設計語言:包括照片、音樂、App Store 等原生 App,已同步導入 Liquid Glass 元素,整體風格更一致。
CarPlay 也加入 Liquid Glass 測試:有開發者在車載版本中發現背景動態模糊逐步導入,代表這套語言正向多裝置擴散。
這意味著蘋果正在建立一種跨平台、一致化的「操作風格語言」,這將影響第三方開發者的 UI 設計準則與工具使用。
02|Apple Intelligence 回應風波:AI 新聞摘要功能再上線
Apple Intelligence 在 WWDC 登場後,承諾帶來一系列個人化 AI 功能,包括郵件撰寫建議、訊息回覆、圖片生成等,而其中一項功能「新聞摘要」原本頗受關注。它的機制類似 Gemini 或 Perplexity:從新聞網站擷取文章後,自動生成一段短摘要。
但由於早期測試中,有用戶發現 Apple Intelligence 在摘要 BBC 等新聞時誤將標題內容錯誤解釋,或遺漏重要前提,甚至產出可能影響閱聽人理解的偏誤文字,因此蘋果一度移除該功能。
在 Beta 4 中,該功能正式回歸,但加上了一系列風險提示與限制:
紅色警語提醒摘要可能失真:開啟該功能會看到一段警告文字,提示用戶摘要可能「改變文章原意」,需自行查核。
需使用者主動開啟,且可針對類型選擇:新聞與娛樂類內容可選開啟,其他內容則預設不摘要。
針對來源進行授權分類:某些新聞來源如未允許 AI 摘要,將不顯示摘要,避免版權與授權爭議。
這種設計模式背後蘊含的是蘋果一貫的策略邏輯:不求市場最快推出新功能,而求風險可控與品牌信任維持。這與其他 AI 公司「先做再調整」的做法大相逕庭。
03|蘋果 AI 策略的「慢即是快」哲學
在 AI 的競賽中,Google(Gemini)、Meta(LLaMA)、OpenAI(GPT)都在進行壓倒式的模型與功能升級。但蘋果選擇了另一條路。
Apple Intelligence 的三大關鍵哲學:
1)重視裝置端處理,避免雲端依賴
包括 Siri 的對話理解、App 的文字摘要等,多半在 iPhone 本機完成,僅在必要時呼叫「Private Cloud Compute」。
台灣用戶不需擔心個資被傳送至國外伺服器。
2)AI 僅為輔助而非主導
無論是郵件潤飾、新聞摘要、圖片推薦,AI 都不是自動化決策者,而是「提案角色」,保留給使用者最終選擇權。
3)從日常功能出發,慢慢擴大模型應用邊界
Apple Intelligence 目前未提供開放性 chatbot 介面,不像 OpenAI 讓使用者自建 GPTs,但藉由 Safari、Mail、訊息、照片等日常 App,逐步滲透 AI 能力,建立使用者信任感。
這套策略雖然看起來「慢」,但在信任與實用性上更貼近一般消費者的期待。
04|設計與 AI 融合的新 UX 時代起點
Liquid Glass 並非單純的風格更新,而是一種為未來裝置與內容理解能力設計的視覺系統。這種 UI 動態化趨勢將影響:
空間定位與 AR 設計:透明與模糊的層次設計,有助於未來 Vision Pro 或眼鏡裝置中疊加資訊的識讀性。
內容摘要與 AI 合作的閱讀體驗:資訊變得碎片化、摘要化,將重塑 App 呈現文章、影片、清單的方式。
對 UX 設計師與前端工程師來說,這次 iOS 26 是一次設計邏輯的轉折。設計不再只是排版與動畫,而是如何讓 AI「輕輕浮現在背景」,讓使用者既感到被理解,又不覺得被操控。
05|對 App 開發者的啟示
如果你是 App 開發團隊,以下有三點值得你關注:
AI 功能導入必須伴隨風控設計
單純導入生成摘要或 AI 聊天框架,已不再足夠。蘋果此次在新聞摘要功能加入多層警語與權限切換設計,應成為設計 AI 功能時的範本。
應用程式設計將受到 iOS 26 視覺邏輯影響
使用者對 UI 的「期待標準」會提高,第三方 App 若無法跟上系統整體風格(例如無法適當融入模糊與色彩折射),可能被用戶視為過時或品質不佳。
摘要式消費模式將加速內容平台重新分配流量
若 Apple Intelligence 的摘要功能能普及,用戶將更依賴摘要而非完整文章,對新聞、知識型內容平台會造成分流壓力。內容廠商/創作者須思考摘要生成與內容導流策略。
06|這不是一次更新,而是一場設計與 AI 的融合實驗
iOS 26 Beta 4 的到來,不只是一次系統更新,而是蘋果展示其「AI + 設計」佈局的關鍵一哩路。Liquid Glass 建立了蘋果在視覺層次上的統一語言,Apple Intelligence 則象徵著風控主導的 AI 應用邏輯。
這場變革雖不如 GPT-5 或 Gemini Pro 那樣具爆炸性話題,但其對於 UI 設計、日常使用者體驗、內容風控機制的深層影響,可能更具長期價值,這是一場值得關注的「未來操作體驗預演」。
參考資料:
https://techcrunch.com/2025/07/22/ios-26-beta-4-arrives-with-liquid-glass-tweaks-and-ai-news-summaries/
https://www.techradar.com/phones/the-ios-26-public-beta-could-arrive-this-week-bringing-liquid-glass-and-more-to-your-iphone
如果你也對全球最新的AI現況與趨勢有興趣,歡迎點擊[ 按鈕]訂閱InfoAI電子報,或是掃描[QRCode ]/點擊[ 按鈕]加入Line社群,隨時隨地獲得值得閱讀的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

洞察觀點|GPT-5 從對話工具進化為任務執行者,接下來你會用 AI 幫你完成什麼?
AI 新手必看:GPT、Claude 和 Gemini 模型選擇指南
提升生產力的秘訣,用 GPT 排序你的每日任務
如何用 AI 提升內容創作效率,讓你脫穎而出
OpenAI 推出 ChatGPT 多功能智慧代理:AI 開始幫你「做事」的時代來了
OpenAI AI瀏覽器計畫,挑戰Google Chrome的野心
你未來的工作方式,可能會被這場變革徹底改寫:OpenAI 正準備讓 ChatGPT 變成下一代的 Google Docs + Slack
Mattel × OpenAI:當 Barbie 有了 AI 大腦,你的玩具櫃迎來世代交
OpenAI推ChatGPT超級助理 挑戰Siri與Google Assistant
OpenAI推出語音影片互動功能 ChatGPT進化為AI助理
OpenAI升級Operator代理人,開啟AI進軍企業自動化新時代
OpenAI推ChatGPT-4o語音AI助理 挑戰Siri引爆智慧助理競賽
OpenAI 推出 ChatGPT PDF 匯出功能 強化企業應用場景與專業使用體驗
讓 ChatGPT 更懂你,OpenAI 記憶功能使用指南
AI素養的起點,是擁有世界的視野。
InfoAI為您打開一扇窗,每日博覽全球AI動態,將最新的資訊與洞見盡收眼底。
我們不只讓您『知道』,更讓您『看懂』,從廣博的見識中,淬鍊出屬於您的獨到眼光。
InfoAI 為您:
01|精選出最值得關注的新聞
02|解讀新聞洞察趨勢與啟發
03|從市場商機進行深度探索
提案成功研究院
助力創業成功,募資成功,提案成功。
Content Power
{ AI 世代的出版商 }
運用AI與知識庫
聰明創作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