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第四波浪潮來襲,企業該如何準備迎接新挑戰?

· 精選解讀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生成式AI已改變遊戲規則,現在是「整合落地」的關鍵時刻

當你聽到「AI第四波」這個說法,可能會先問:到底前面三波是什麼?我們先釐清背景,才能真正掌握接下來的挑戰與機會。

第一波是學術研究與概念驗證階段。大約是2000年以前,AI還停留在象牙塔裡,用於專家系統、象徵推理,少量用於專業領域。

第二波發生在雲端運算興起後。企業開始能透過大數據與雲端運算做預測分析,CRM、供應鏈管理、詐欺偵測等場景率先落地。很多公司投入資料科學團隊、建模型平台。

第三波是生成式AI的爆發,從2022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開始,全球掀起熱潮。AI從分析輔助走向「創造內容」,出現了文字生成、程式輔助、影像合成的工具潮。微軟、Google、Adobe、Anthropic等公司紛紛投入市場,形成了新一輪投資與技術軍備競賽。

第四波正是我們此刻面臨的階段。它的特徵不是推出新模型就完事,而是要把這些模型規模化部署到日常業務流程裡,讓AI成為公司營運的「核心能力」。也就是說,從概念驗證走到真正營運環境,成為日常工作流程的基礎設施。

這個階段,難度不在於「能不能接到API」,而在於能不能跨部門、跨系統地整合落地,改變組織的運作模式與競爭力。

01|生成式AI已經改變了用戶習慣與市場期待

你一定感受到,近年生成式AI改變了用戶的期待:

  • 企業客戶開始要求「自動化客服」、「自動產出報告」、「更聰明的分析工具」

  • 內部團隊希望用AI減少重複性工作、加快開發週期

  • 消費者對「個人化」、「24/7互動」的服務體驗已經習慣

這些期待不再只是「nice-to-have」,而是成為競爭門檻

根據外媒的觀察報導,微軟已經再只是賣Office軟體,而是大力推廣「Copilot Everywhere」的策略;Google 不只是做搜尋,而是要把AI嵌進雲端、文件、廣告與開發者平台。OpenAI 也從研究組織變成「API即服務」的商業巨頭。

這種改變說明了一個關鍵訊息:第四波AI的核心,不是工具,而是生態系統。

02|從「玩具」到「基礎建設」:第四波的真正挑戰

在第三波生成式AI熱潮裡,很多企業做了概念測試,做了Demo,甚至推出了Chatbot。但你可能也觀察到:

  • 很多AI專案停在實驗室階段

  • 產線或前線部門覺得「不好用」

  • IT部門無法安全地把大模型接進內網

  • 法務與風控部門擔心合規風險

第四波AI的特徵,就是要突破這些瓶頸,把AI「商品化」成真正可用的營運能力。

國外的報導指出,AI供應商也意識到這件事。他們不再只賣API存取權,而是開始賣「整合方案」、「端到端服務」、「私有部署版本」。這是因為企業需求不只是想要一個聊天機器人,而是要AI能真正幫助:

  • 簡化客戶服務流程

  • 自動化文件產製

  • 生成產品規格

  • 強化決策支援

換句話說,AI不再是「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期望能「改造流程」的基礎建設。

03|三大企業導入AI的痛點

想要把AI當成基礎設施,企業需要克服三個挑戰:

(一)資料基礎建設:很多企業在做AI專案時才發現,真正的問題不是缺少大模型,而是缺少好的資料:

  • 資料分散在各地,格式不一致

  • 沒有清理、沒有標準化

  • 註解不足,難以做監督學習

  • 權限管理混亂,影響隱私與安全

  • AI的效果好壞,取決於資料的品質。若企業沒有投資在資料治理、資料工程、DataOps,就算買了最強的API,結果還是垃圾進、垃圾出。

(二)AI治理與合規風險:第二大挑戰是風險治理。AI帶來的風險包括:

  • 模型偏見、歧視

  • 不可解釋性

  • 隱私洩漏

  • 法規合規

像歐盟AI法案(EU AI Act)就要求高風險AI系統必須可解釋、可監管。對跨國企業來說,AI合規已經是董事會等級的風險議題。這意味著企業不能只靠IT部門負責,還要整合法務、風險管理、隱私、資安團隊,制定AI治理政策。

(三)組織文化與人員抗拒:AI落地還有一個常被低估的挑戰,組織文化。如果AI要改變工作流程,可能需要:

  • 部門間的協作

  • 角色職責重新設計

  • 員工技能再培訓

沒有高層支持、沒有變革管理,AI專案常常會卡在「部門各自為政」、「害怕被取代」、「缺乏共識」等問題。AI技術再好,如果不能真正融入日常作業,就無法發揮價值。

04|雲端與AI供應商的競爭戰場

第四波AI還有另一個重要面向:供應商之間的競爭格局正在重組。

OpenAI、Anthropic、Cohere、Mistral 等AI新創,專注開發更強大的基礎模型,想成為企業買模型存取權的首選。

微軟、Google、AWS、Salesforce 等雲端巨頭,則希望把AI深度整合到自己的平台裡,賣的不只是模型,而是:

  • 資料雲

  • 工作流工具

  • 部署監管

  • 整合服務

同時,系統整合商(SI)、顧問公司、在地雲端廠商也積極加入戰場,要幫客戶打造專屬解決方案。

這個生態系的競爭,對企業來說是機會也是風險:

  • 好處是選擇變多,有機會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方案

  • 風險是被鎖進特定供應商的生態系,失去彈性

05|AI即服務(AIaaS):下一代企業競爭力

AI第四波的趨勢,也催生了所謂的「AI即服務」(AI-as-a-Service, AIaaS)。想像一下,你的公司不需要養一大群AI博士,而是訂閱專業AI服務,就能:

  • 呼叫生成式文字、圖片、程式碼

  • 部署私有的大型語言模型

  • 透過API整合進CRM、ERP

  • 即時監控AI輸出、管理偏見與風險

  • 這種模式降低了技術門檻,讓中小型企業也能用到先進AI技術,但同時也挑戰你對「供應商風險」的管理能力。

06|企業需要的長期策略:從專案到能力

VentureBeat的專家觀察提醒,企業如果想在第四波AI浪潮中成功,不能只做一次性專案或POC,而是要培養長期能力。

幾個重點建議:

資料治理:建立一致的資料架構與品質管理流程

風險治理:制定AI倫理與合規政策

人才培訓:投資跨部門AI專案經理、資料工程師、法務合規專家

組織協作:打破資訊孤島,建立跨部門工作流

技術策略:決定自建、雲端、混合的AI部署方案

這不只是技術轉型,更是管理與文化的轉型。

07|台灣企業該怎麼看?

對台灣的企業來說,這篇國際分析絕對不是紙上談兵。台灣的科技製造業要在供應鏈裡維持競爭力,就需要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客製化能力、更快的產品開發流程。台灣的金融業、零售業、服務業,也都在面對全球AI變革壓力,客戶已經開始期待:

  • 智慧客服

  • 個人化行銷

  • 自動化文件

  • 風險監管自動化

在台灣本地,政府也在推動AI行動計畫,期待強化產業AI應用的能量。但真正能否落地,取決於:

  • 資料基礎建設:避免各部門數據各自為政

  • AI風險治理:符合個資法、AI倫理規範

  • 內部文化變革:跨部門合作、員工再培訓

  • 供應商策略:選擇合適的技術夥伴

08|結語:第四波AI是機會也是考驗

「第四波」AI浪潮不是「要不要用AI」的問題,而是「要用到什麼程度、用得多好」的問題。企業不能只想著買最強的模型、最便宜的API,而是要問:

  • 我們的資料是否準備好了?

  • 我們的流程是否能接納AI?

  • 我們的人才與組織是否能支持AI?

  • 對管理層來說,AI已經不只是IT部門的話題,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構。

未來幾年,誰能把AI從試驗室搬到產線、從概念落到日常,誰就能在市場上贏得真正的優勢。

參考資料:《AI's fourth wave is here. Are enterprises ready for what's next?》

如果你也對全球最新的AI現況與趨勢有興趣,歡迎點擊[ 按鈕]訂閱InfoAI電子報,或是掃描[QRCode ]/點擊[ 按鈕]加入Line社群,隨時隨地獲得值得閱讀的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全球的 AI 新聞

每天有上百條,值得關注的有哪些?

InfoAI 為您:

01|精選出最值得關注的新聞

02|解讀新聞洞察趨勢與啟發

03|從市場商機進行深度探索

broken image

提案成功研究院

助力創業成功,募資成功,提案成功。

broken image

Content Power

{ AI 世代的出版商 }

運用AI與知識庫

聰明創作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