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AI核彈「Answers」曝光!iPhone 17劍指Google、ChatGPT,揭密價值200億美元的搜尋帝國保衛戰

· 前瞻技術,公司戰略,精選解讀,熱門話題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為擺脫對Google的搜尋依賴與Siri的內在困境,蘋果正打造能深度整合軟硬體的全新AI大腦,目標是徹底顛覆搜尋市場,並重新定義iPhone的核心價值。

當你以為蘋果的AI佈局僅止於「Apple Intelligence」時,一場更深層、更具顛覆性的革命正在庫比提諾總部內秘密醞釀。面對每年可能損失高達200億美元的Google搜尋合約危機,以及Siri長期以來的效能瓶頸,據報導蘋果已經組建一支名為「答案、知識與資訊」(AKI)的內部團隊,投入開發代號為「Answers」的AI搜尋引擎,該計畫目前仍處於研發階段,尚未正式對外發表。

這項由《彭博社》記者Mark Gurman揭露的計畫,目標直指當前由Google和OpenAI主導的生成式AI市場。蘋果正傾盡資源建構一套全新的後端基礎設施,蘋果計畫將這項AI技術未來整合至Siri、Spotlight搜尋與Safari瀏覽器,但目前並無官方宣佈具體實現時程,彭博社推測最快可能會在未來的 iPhone 產品(如 iPhone 17)中開始導入。這意味著,你手中的iPhone將不再只是被動執行指令的工具,而是一個能主動理解情境、提供精準答案、並以隱私為核心的個人化智慧中樞。這場豪賭,不僅將決定蘋果在AI時代的命運,更將徹底改寫你我與數位世界的互動規則。

01|代號「Answers」:一場價值200億美元的生存保衛戰

蘋果決定投入巨資與人力,打造自家的AI搜尋引擎「Answers」,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在內憂外患夾擊下的必然選擇。這背後是一場攸關生存、價值超過200億美元的商業保衛戰。

外患:搖搖欲墜的Google金雞母

最直接的導火線,是蘋果與Google之間長達數十年、價值不菲的搜尋預設協議。根據美國司法部的訴訟文件揭露,Google在2022年支付給蘋果的費用就高達200億美元,這筆錢確保了Google成為iPhone、iPad和Mac上Safari瀏覽器的預設搜尋引擎。這筆交易對雙方而言都是一大利多:蘋果的服務部門獲得了穩定且驚人的高利潤收入,而Google則藉此壟斷了行動搜尋的巨大流量入口。

然而,這份被視為科技業最賺錢的合約,正受到美國司法部反壟斷調查的嚴峻挑戰。監管機構指控這份協議扼殺了市場競爭,阻礙了其他搜尋引擎的發展。一旦法院裁定此協議違法,蘋果將在一夜之間失去這筆巨額收入。對極度重視財報表現的蘋果而言,這無疑是不可承受之重。蘋果服務部門的高層主管Eddy Cue在法庭上也坦言,市場上並沒有「有效」的替代方案可以立即取代Google。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如果不能再依賴Google,我們就必須自己成為那個替代方案。打造「Answers」,正是蘋果為這個最壞情況所準備的「B計畫」

內憂:Siri的陳年舊疾與AI焦慮

另一方面,蘋果內部的AI發展也面臨瓶頸。儘管Siri是市場上最早出現的智慧語音助理之一,但多年來其表現始終不盡人意,經常被用戶詬病「不夠聰明」、反應遲鈍、答非所問。相較於Google助理和Amazon Alexa的快速進化,Siri的進步顯得格外緩慢。

2024年推出的「Apple Intelligence」雖被視為蘋果追趕AI浪潮的第一步,但其功能更多是基於裝置端的語言模型,進行摘要、寫作輔助等任務,對於需要即時、廣泛網路資訊的複雜問題,仍顯得力不從心。在許多情況下,「Apple Intelligence」最終仍是將問題轉介給ChatGPT處理,這等於是將自家用戶拱手讓給了潛在的競爭對手。

這種對外部技術的依賴,觸動了蘋果最敏感的神經:掌控生態系。蘋果的成功基石,在於對硬體、軟體和服務的垂直整合,提供無縫且安全的用戶體驗。當AI成為未來科技的核心驅動引擎時,將最關鍵的「大腦」外包給他人,無疑是將帝國的鑰匙交到對手手上。因此,無論是為了填補潛在的營收黑洞,還是為了解決Siri的根本問題,並奪回AI主導權,蘋果都必須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強大的AI搜尋核心。「Answers」專案,正是承載著這一歷史使命而誕生。

02|神秘的「AKI」團隊:蘋果的AI復仇者聯盟

為了執行這項艱鉅任務,蘋果集結了一支堪稱「AI復仇者聯盟」的菁英團隊:「答案、知識與資訊」(Answers,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KI)。這個於2025年初成立的神秘組織,直接隸屬於蘋果AI與機器學習戰略高級副總裁John Giannandrea,足見其戰略層級之高。

領導核心:Siri老將Robby Walker

執掌AKI團隊帥印的是蘋果的老將Robby Walker。他是一位在搜尋和AI領域擁有豐富經驗的關鍵人物。Walker在2015年加入蘋果,最初負責Siri的搜尋功能,隨後更一度成為Siri團隊的整體負責人。雖然他後來轉往蘋果其他部門,但此次重返AI核心戰場,並被賦予打造「Answers」的重任,顯示蘋果高層對其整合搜尋技術與產品體驗能力的極大信任。由最了解Siri過去缺陷的人來主導新一代AI引擎的開發,其用意不言而喻: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非僅是表面修補。

戰略大腦:前Google搜尋主管John Giannandrea

在Walker背後提供戰略指導的則是蘋果現任的AI掌門人John Giannandrea。Giannandrea於2018年從Google跳槽至蘋果,他在Google任職期間,曾是搜尋業務和AI部門的負責人,深度參與了Google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和Google助理的開發。他對於如何建構一個能夠理解世界、處理海量資訊並以自然語言回應用戶的系統,擁有第一手的實戰經驗。

Giannandrea的加入,被視為蘋果AI戰略從「防守」轉向「進攻」的關鍵轉捩點。他深知傳統關鍵字搜尋的局限性,也預見了生成式AI將如何顛覆資訊獲取的方式。由他來擘劃蘋果的AI藍圖,目標絕非打造一個「Google的模仿品」,而是要結合蘋果獨有的優勢,開創一條不同的道路。AKI團隊的成立,正是Giannandrea宏大計畫中的核心執行單位,目標是將他腦中的AI願景,轉化為數億用戶能親身體驗的產品。

根據蘋果近期的招聘資訊,AKI團隊正大舉招募具備「大規模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以及「搜尋排序與推薦演算法」等專業背景的工程師。這清晰地表明,蘋果正在從零開始,建構一套能夠與Google匹敵的底層技術設施。這個由業界頂尖大腦組成的團隊,正夜以繼日地工作,準備為蘋果在AI時代的下半場,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03|從Siri到Answers:技術架構與終極目標

「Answers」專案的野心,遠不止是Siri的升級版或另一個聊天機器人。它的核心目標,是為蘋果整個生態系打造一個全新的、統一的「智慧大腦」。這意味著一場從底層基礎設施到上層應用的徹底革命。

技術架構:打造蘋果自己的網路爬蟲與知識圖譜

傳統的Siri運作模式,更像是一個「指令轉發中心」。當你提出問題,Siri會先判斷問題類型,然後向不同的API(如天氣、股票、體育賽事)或搜尋引擎(如Google、Bing)請求資料,再將結果呈現給你。這個架構的缺點是高度碎片化,且極度依賴外部數據源,導致反應速度和答案品質參差不齊。

「Answers」的技術路徑則完全不同。據 Mark Gurman 報導,外界推測蘋果可能正在建構自有的網路爬蟲系統,以強化其 AI 資料來源與搜尋能力,惟相關細節並未由蘋果官方確認。很明顯的,這一步至關重要,它讓蘋果得以擺脫對Google索引的依賴,建立屬於自己的、即時更新的龐大資料庫。

在此基礎上,團隊將運用先進的自然語言處理(NLP)和大型語言模型(LLM)技術,對這些海量資訊進行處理、理解和組織,建構蘋果版的「知識圖譜」。這個知識圖譜不僅僅是儲存事實,更能理解實體(如人物、地點、事件)之間的複雜關係。如此一來,當用戶提問時,系統不再是簡單地匹配關鍵字,而是能真正「理解」問題的意圖,並從知識圖譜中提取、整合資訊,生成一個精確、有條理且具備上下文的答案。

終極目標:無所不在的智慧中樞

根據媒體分析,蘋果可能希望將「Answers」打造為一個能深度整合至作業系統各處的智慧中樞,提供無縫的AI互動體驗,實現一個「無所不在」的AI體驗:

  • 新一代Siri若「Answers」專案順利實現,未來的 Siri 有望具備更高階的對話與情境理解能力,例如多輪互動、情境感知與主動回應,但目前僅屬推測階段,尚無正式功能說明。

  • 超級Spotlight:Mac和iPhone上的Spotlight搜尋將不再只是一個檔案和應用的啟動器。它會變成一個功能強大的問答入口,可以直接回答你的問題、提供摘要、進行換算,而無需打開瀏覽器。

  • 智慧Safari:當你在Safari瀏覽網頁時,「Answers」可以在背景運作,為你即時摘要長篇文章、解釋專有名詞,甚至在你選取一段文字時,主動提供相關的深入資訊。

這個宏大的藍圖,目的是在打造一個高度個人化、具備預測能力且深度整合的AI助理。它將徹底改變用戶與蘋果裝置的互動方式,從「人找資訊」轉變為「資訊找人」。

04|iPhone 17的殺手級應用?重塑你與手機的互動

如果「Answers」專案順利推進,那麼最快在2026年秋季發布的iPhone 17上,我們就可能見證這項革命性技術的首次亮相。它將不僅僅是一個新功能,而可能成為定義那一代iPhone的「殺手級應用」,從根本上重塑你與手機的日常互動。想像一下未來的使用場景:

場景一:無縫的旅行規劃

你對著手機說:「嘿Siri,幫我規劃一個週末去京都的兩人旅行,預算五萬塊,我們喜歡逛寺廟和文創小店,不喜歡人太多的地方。」

過去的Siri可能會給你一堆Google搜尋結果連結。但由「Answers」驅動的新Siri,會直接為你生成一份完整的行程表。它會綜合航班與飯店的即時價格、參考旅遊部落格和評價網站,推薦幾個符合「人少、文創」特色的小眾景點,規劃好每日的交通路線,甚至幫你預估每一項的開銷。當你問「那邊天氣如何?」時,它會直接告訴你京都當週的天氣預報並建議穿著,而不會讓你再去查一次。這一切都在一次連貫的對話中完成。

場景二:即時的學習與工作助理

當你在iPhone上閱讀一份關於「量子計算」的英文研究報告時,遇到不懂的段落。你只需長按選取,系統就會自動彈出由「Answers」生成的中文摘要和核心概念解釋。你甚至可以接著問:「這個技術和台積電的2奈米製程有什麼關係?」系統會即時抓取最新的產業新聞和技術分析,為你提供一個清晰的解答。它就像一個嵌入在你手機裡的、全天候待命的專家顧問。

場景三:具備情境感知的主動提醒 當你下班開車回家時,手機會主動跳出提醒:「根據即時路況,回家會經過一間你常去的超市,而且你的牛奶快喝完了,需要提醒你順路去買嗎?」這個提醒並非基於固定的設定,而是「Answers」整合了你的行事曆(下班時間)、地圖(回家路線與路況)、提醒事項(購物清單)以及日常習慣(常用App數據)後,做出的智慧判斷。

這些場景的共同點是,AI不再是被動等待指令的工具,而是變成了一個主動、具備情境感知能力的夥伴。它將複雜的資訊搜尋和多步驟的任務流程,簡化為一次自然的對話或一個主動的提醒。這種體驗的提升,將是蘋果在硬體創新之外,吸引和留住用戶的最強大護城河。對用戶而言,這意味著更高的效率和更少的心力消耗,讓科技真正服務於生活,而非增加負擔。

05|蘋果的陽謀:一場結合硬體、軟體與隱私的終局之戰

蘋果打造「Answers」的計畫,並非僅僅是為了追趕競爭對手,而是一盤精心策劃的棋局。其最終目標,是在AI時代發動一場「終局之戰」,利用其最獨特的優勢——「硬體、軟體與隱私的完美結合」——來定義下一個十年的科技典範。

觀察蘋果現行的 AI 佈局,可以看出其策略似乎著重於與Google、OpenAI等對手形成差異化競爭,包括裝置端運算與隱私保護的整合優勢。

broken image

從上表可以看出,Google的優勢在於其無可匹敵的數據量和搜尋霸權,其商業模式核心是利用數據變現。OpenAI的優勢則在於其領先的模型演算法和強大的開發者社群,以技術即服務(Technology-as-a-Service)為主要模式

而蘋果的路線完全不同。它的商業模式不依賴廣告,因此在數據隱私上有著先天的道德高地。「Answers」的設計,將會最大限度地利用iPhone和Mac中強大的A系列和M系列晶片,在裝置端完成大量的AI運算。對於需要雲端協同的複雜任務,蘋果也會採用其獨有的「私有雲運算」(Private Cloud Compute)技術,確保用戶數據在傳輸和處理過程中全程加密,連蘋果自己都無法窺探。

這就構成了蘋果獨一無二的價值主張:「在享受最強大AI的同時,你無需犧牲個人隱私。」

蘋果的最終目的,是將iPhone從一個「通訊設備」升級為一個「個人智慧體」(Personal Agent)。當AI體驗與硬體和作業系統的結合越深、越無縫,用戶就越難離開蘋果的生態系。這將極大增強用戶黏性,驅動消費者購買更高階、運算能力更強的蘋果設備。蘋果賣的將不再只是一支手機或一台電腦,而是一個完整、安全且極度聰明的數位生活解決方案。這場結合了頂尖硬體、革命性軟體和堅定隱私承諾的終局之戰,一旦成功,將為蘋果建立起一道其他任何競爭對手都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06對台灣的啟發

蘋果在AI領域的巨大轉向,對以硬體製造和供應鏈管理見長的台灣科技產業而言,既是挑戰,也蘊含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首先,最直接的影響將落在半導體產業。蘋果「Answers」計畫強調裝置端與私有雲運算,這意味著未來iPhone、iPad、Mac等終端設備需要搭載運算能力更強大、更節能的AI晶片。這將直接推升對台積電先進製程(如2奈米、1.4奈米甚至更先進的A14製程)的龐大需求。這不僅是訂單量的增加,更是技術合作的深化。蘋果需要台積電在晶片設計、封裝(如CoWoS)等領域提供更客製化、更高整合度的解決方案,以實現AI效能的最大化。這將鞏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製造的領先地位,並帶動相關設備、材料和設計服務產業鏈的共同成長。

其次,對零組件供應商而言,這意味著新一輪的規格升級。高效的AI運算會產生更多熱量,對散熱模組提出更高要求;更複雜的AI應用需要更快的數據傳輸與儲存,將帶動記憶體、PCB載板等領域的技術革新。能夠跟上蘋果AI戰略、提前佈局相關技術的台灣供應商,將有機會在這波浪潮中取得關鍵訂單。

再者,從軟體與應用開發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全新的機會窗口。當蘋果提供一個強大且統一的底層AI平台(Answers API),台灣的軟體開發商和新創公司可以不必從零開始打造複雜的AI模型,而是可以專注於利用這個平台,開發出針對特定領域(如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教育)的創新應用。例如,開發能與新一代Siri深度整合的健康管理App,或是為企業打造基於蘋果生態系的智慧客服系統。這將是台灣軟體產業擺脫代工思維,走向品牌化與高附加價值服務的重要契機。

最後,在戰略層面,蘋果的例子給了台灣企業一個深刻啟示:在AI時代,單純的技術或硬體優勢不足以構成護城河,建立一個「軟硬整合、體驗為王」的完整生態系才是終極目標。台灣企業應思考如何從單純的「製造」思維,轉向「創造價值」的思維,思考如何將自身的核心技術與終端應用場景結合,打造出難以被取代的整體解決方案。

結論:遲到,但可能後發先至的巨人

蘋果打造自家AI搜尋引擎「Answers」的計畫,清晰地揭示了這家科技巨頭在AI時代的真正野心。這不僅僅是對Siri的補救,或是對Google的防禦,而是一次釜底抽薪式的戰略總攻, 目的是將AI能力徹底內化為蘋果生態系的核心DNA。

回顧歷史,蘋果在許多領域都不是第一個進場的玩家,無論是MP3播放器(iPod)、智慧型手機(iPhone)還是平板電腦(iPad),但它總能憑藉卓越的用戶體驗、軟硬整合能力以及強大的品牌號召力,重新定義市場,並最終成為領導者。

這一次,在生成式AI的賽道上,蘋果同樣選擇了「慢一步」的策略。它沒有在第一時間推出與ChatGPT針鋒相對的產品,而是花了更多時間觀察、佈局,試圖找到一條最能發揮自身優勢的獨特路徑。這條路徑的核心,就是將強大的AI能力與蘋果長期以來堅持的「用戶隱私」價值主張相結合,並將其無縫融入全球數億人每天都在使用的硬體裝置中。

對我們而言,這預示著一個更智慧、更個人化,也可能更「封閉」的科技未來。蘋果的「Answers」若能成功,你手中的iPhone將不再僅僅是一扇通往數位世界的窗戶,它本身就會成為一個聰明的世界。這場由蘋果發起的AI終局之戰,結果尚難預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經吹響了號角,而整個科技產業,都將因此而顫動。我們需要密切關注的,不只是蘋果又推出了什麼新功能,而是它將如何再一次,重新定義我們與科技之間的關係

參考資料:

Apple's ChatGPT Rival, From New ‘Answers’ Team For iPhone 17, Spotted in the Wild

如果你也對全球最新的AI現況與趨勢有興趣,歡迎點擊[ 按鈕]訂閱InfoAI電子報,或是掃描[QRCode ]/點擊[ 按鈕]加入Line社群,隨時隨地獲得值得閱讀的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

broken image

[ 版權聲明與授權須知 ]

  • 版權聲明: 本文之著作權為 InfoAI 所有,並受《著作權法》保護。如欲引用、轉載、公開發布或用於任何商業用途,請事先聯繫 InfoAI 取得授權。請來信至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 定製內容供稿合作 ]

  • 如果您正在尋找一個能深刻理解 AI 並擅長創造卓越內容的長期合作夥伴,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請來信至 contentpower688@gmail.com。

broken image

AI素養的起點,是擁有全球的視野。
InfoAI為您打開一扇窗
每日博覽全球AI動態,將最新的資訊與洞見盡收眼底。
我們不只讓您『知道』,更讓您『看懂』,
從廣博的見識中,淬鍊出屬於您的獨到眼光。

InfoAI 為您:

01|精選出最值得關注的新聞

02|解讀新聞洞察趨勢與啟發

03|從市場商機進行深度探索

broken image

提案成功研究院

助力創業成功,募資成功,提案成功。

broken image

Content Power

{ AI 世代的出版商 }

運用AI與知識庫

聰明創作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