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AI 是怎樣煉成的?為什麼你該質疑這場科技包裝
好 AI 是怎樣煉成的?為什麼你該質疑這場科技包裝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
挑戰「好 AI」神話,是科技企業與政府當局不願讓你問的問題
你可能經常看到標語:「AI 將使生活更美好」、「AI 為社會帶來公平與效率」,這些說法來自科技巨擘與政治領袖,但這背後,其實深藏偏見、集權與監控風險。英國學者 Arshin Adib‑Moghaddam 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這種「好 AI」的宣傳其實是為了推銷產品和政治目的掩蓋缺陷的修辭手法。以下是你需要知道的重要真相,以及為什麼你應該保持警覺。
01|何謂「好 AI」?你被怎樣的敘事俘虜了?
當提到「好 AI」,媒體與行銷常用的字眼有「便利」、「安全」、「包容」⋯⋯看似美好,卻暗藏幾個邏輯陷阱:
不具體/無標準
「好」這個字非常主觀,真正定義是誰說了算?企業說是好,代表用戶、社區、政府皆已接受了這樣的標準嗎?遮掩偏見與審查
當你把 AI 跟「進步」掛勾,誰敢批評它不完美?結果,像臉部辨識偏差、性別歧視、少數族群邊緣化等問題,都被吹成「陣痛」或「風險可控」。反智慧而非促進民主
將 AI 包裝成「好」,實質是:「請相信我們,我們懂你。」科技巨頭與政府即使不提出嚴格監管,也能用這種敘事保護自身利益。
這些誇張宣傳造成幾個後果:
一個詞能代表 AI 全面效果,卻不會釐清不同功能、用途、風險間的差異。
所有問題標籤都被解「可控」「暫時性」,但偏見、操控能力還是在裡面。
最後,公共監督停留在口號,實際規範與審查卻無下文。
02|偏見與幻覺:AI 有多「好」你以為對嗎?
你是否以為 AI 是客觀、公平的?事實並非如此。這些系統訓練使用的資料多來自「主流群體」,如白人、中產階級,卻忽視邊緣化社群。結果導致:
臉部辨識技術無法有效辨識深膚色者
招募系統偏好具備特定性別、族群的求職者
信用評分工具歧視某些區域或背景的申請者
當 AI 自動延續甚至放大這些偏見,你面臨的,不只是科技疏失,更是結構性不公正的複製。舉兩個實際的例子來說:
深度偏見:從微笑辨識到招聘歧視
臉部辨識失敗:深膚色、多元族群被 AI 識別錯誤率極高。這不是單一事故,而是訓練資料典型偏見的結果。
招聘算法歧視:在美國,有資料顯示 AI 偏好男性申請者,或自動屏除業餘履歷。你也可能經歷被 AI 系統選擇性遺漏。
這些現象早已循環在司法、招聘、貸款、醫療等關鍵領域,AI 的錯誤成了系統性排除的加速器。
AI 幻覺更危險:法律與生命被誤導
你可能以為 AI 「胡言亂語」只是笑話,但它在哪些場合出錯,才真正值得擔憂。根據彙整資料,已至少有157起法律案件因 AI 生成虛構資訊(稱作 hallucination)導致錯判。從不存在的法律條款到虛構先例,AI 的「瞎編」在法院、醫院,甚至邊境移民審查系統,都可能直接影響人命與自由。
這不僅是「技術缺陷」,而是缺乏保護機制的結構性問題。更別提當AI在掌握對話權的時候,錯誤訊息還會無差別擴散。
03|權力遊戲:誰說 AI 就是「好」?
你是否覺得「我用AI提升效率,我有主導權」?可惜,現實是:懂得掌控AI數據與演算法的人,才是真正掌握權力的人。普通人在這場革命中的角色,是被預測、被分析、被操縱的對象。技術不平等正在形成,你付出的資料與時間,正成為少數人操控你的手段。
簡單來說,「好 AI」不只是商業炒作,更是權力與政治操作的結果。科技巨擘不斷宣稱他們的AI能淨化社會、衛冕資訊,但他們同時掩蓋的是「誰在定義好的AI是什麼?」這些標準背後,其實是利潤最大化與維繫政經聯盟的目的。以 Elon Musk 與前美國總統川普的合作關係為例,其影響遠不只是新聞話題,而可能左右AI政策與法規方向。例如:
私部門與公部門合作:當企業投入大量成本包裝「AI提高稽查效率」、「提高服務公平」,政府容易因合作關係放寬法規。
名人背書不可信:像 Elon Musk 與 Trump 的 AI 聯盟、或是 Mark Zuckerberg 將 AI 打造成「社交正義救星」,其實都是利益與資本策略。
公眾監督不夠完整:「被遺忘權」、「資料匿名化」、「申訴機制」等議題,往往被淡化或跳過,最終形同虛設。
這就好比:政治與業者說「我們保證正義」,可你卻沒辦法看到他們制定的指標,別人的資料如何被決策?你的選擇權何在?
04|掩護不是解決:你應該做什麼?
你多久沒細看「隱私條款」就直接點「同意」?很多人其實根本沒注意到:那些條款允許 AI 收集你的臉部、聲音、行為和位置資料,並用來訓練模型。你是否能真正「被忘記」,還是永遠處於資料庫中?目前,這些保障幾乎沒有被技術公司納入其「AI 是善的」承諾。
因此,建議對於AI 的使用請關注:
成為自覺使用者,不是拒絕或恐懼 AI,而是擁有選擇權:
閱讀隱私條款,拒絕那些讓你喪失自主權的收集。
拒用不知道走過哪條資料道路的模型。
積極「刪除」不需要的授權。
支持制定監管機制
推動公開演算法審查制度:讓算法透明、釋出資料與代碼供審查。
主張「被遺忘權」,讓用戶可以要求刪除、稀釋其個資。
要求 AI 當它要用在稽查、司法、教育這類高風險場域必須通過第三方審查。
推動多元資料生產與設計模式
支持開源數據庫、非主流群體資料被納入訓練。
為社區導入機器學習模型提供培訓資源。
協助 NGO、學校等單位建立公平數據平台。
05|公民力量:非技術人員也可推動「好 AI」
公民可以有3種行動力策略:
成為主動的使用者
閱讀條款、限制資料存取,定期清除不必要的授權
選擇出自透明開發、有可解釋性模型的AI
支持資料正義與多元資訊
推動訴求「數據公共信託」(Public Data Trust),建立公平授權機制
支持開源模型與多元資料來源補充主流偏差
要求監管透明、公民監督
推動立法保障「被遺忘權」、「資料轉移權」
建立技術審查與申訴管道,避免技術落差挾制社會
這些行動,均可形成策略壓力,讓「好 AI」不再只是形容詞,而是有指標與強制性制度。
06|AI 的好壞,取決於是不是在你手上
你是否願意接受 AI 給你的便利但忽略過程?還是要問一句:「你的 AI 好在哪?誰認定好?」這很重要。因為你如果不問,那麼 AI 永遠是「他們」說的好,而不是你自己判斷的好。
可能有人會告訴你:「對AI大加監管會打擊創新」。這其實是為自己辯護的術語。真正的創新,是在大眾信任與監督下前行。如果沒有明確的規範,「錯判」頻傳最終將摧毀產業信譽與公眾接受度,才能達到真正的技術寒冬。
你或許認為技術不是你的戰場,但 AI 已深植生活。從通訊軟體、智慧家電到政府服務,它影響誰能接觸什麼資訊、誰能公平接受審查。當「好 AI」這股主流敘事由少數掌控時,形成的不是共享福祉,而是鴻溝加深的數位壟斷社會。
若無公民意識與監督機制,AI 進步不會帶來真正的公平與尊嚴,而是下一波「無聲侵蝕」。你不需要成為工程師才有發言權,只需要問一句:「這個 AI 究竟是為誰好?」就足以為整場數位社會建立民主防線。
參考資料: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5-06-good-ai-myth-tech-companies.html
如果你也對AI趨勢感興趣,歡迎訂閱我們的AI新聞電子報、加入Line社群,一起即時掌握全球AI最新動態與應用案例!
Apple Liquid Glass 全解析:你日常螢幕正邁向「立體透明」時代
iOS 26:為多項原生 App 注入智慧,讓手機從「工具」進化為「助手」
Apple公布AI戰略 裝置端與隱私成核心主軸
AI與硬體升級推高Apple旗艦機售價 傳聞蘋果將調漲新一代 iPhone 價格
傳言 Apple 正在開發 AI 搜尋引擎 減少對 Google 依賴
Apple 攜手 Anthropic 打造 AI 驅動的 Vibe Coding 平台,重塑開發者生態
Apple 宣佈 iPhone 18 將分兩階段發佈,開啟智慧型手機市場新戰局
看懂Apple的AI戰略:如何以AI重新定義作業系統的未來
ChatGPT對決Gemini:AI競賽進入平台戰爭階段,誰能佔據你的數位生活入口?
洞察觀點|GPT-5 從對話工具進化為任務執行者,接下來你會用 AI 幫你完成什麼?
Gemini 2.5 三版本齊發 Google 用「好、優、頂」策略挑戰企業生成式 AI 版圖
2027年AI模型艦隊來臨,白領工作型態將大變革
Google I/O 2025 聚焦 Gemini AI 整合:搜尋、工作、行動裝置三位一體
Gemini 將 Google Docs 變 AI 播客,工作流程再進化
「溫和奇點」來臨?Sam Altman 給你一個更真實的 AI 未來預言
OpenAI與Google聯手開啟AI新紀元:一場橫掃雲端與算力的策略豪賭!
ChatGPT「Connectors」正式推出!你也能把 AI 跟日常工作工具串起來用
ChatGPT「Rcord 模式」登場!會議紀錄、語音筆記一鍵變 AI 整理好
全球的 AI 新聞
每天有上百條,值得關注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