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下載破9億、微軟 Copilot 如何應戰?
ChatGPT 下載破9億、微軟 Copilot 如何應戰?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AI 助手的競賽正在改變全世界
當你在手機上打開 ChatGPT,輸入一句話就能自動生成長文、對話或程式碼時,你可能沒意識到:這場生成式 AI 的「助手之戰」正徹底改變人類與軟體互動的方式。
OpenAI 的 ChatGPT App 下載量已經突破 9 億次,2024 年光是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上就超過 4.3 億次。相較之下,微軟的 Copilot 行動端下載量僅約 5600 萬次,雙方形成了非常懸殊的差距。
但故事可不是單純的「誰下載多就贏」。微軟在 Copilot 上投注龐大資源,強調企業授權、深度整合到 Windows 和 Office 生態系,走的路線與 OpenAI 的「大眾化」策略完全不同。
01|破9億下載:ChatGPT 如何征服全球消費者?
先來看最直觀的數字。
根據研究機構 data.ai 的統計,OpenAI 推出的 ChatGPT App(iOS + Android)在全球的下載總量已經突破 9 億次,而且成長速度驚人。2024 年單年就增加超過 4.3 億次下載,這意味著每個月都有數千萬新用戶嘗試這個 AI 助手。
為什麼 ChatGPT 能夠成為下載巨獸?
免費+付費的雙軌策略:很多人是先從免費版本嘗試,用了覺得方便再升級到付費的 GPT-4 功能。這降低了使用門檻。
多語言、跨平台體驗:ChatGPT 在 iOS 和 Android 上都能用,還有網頁版。OpenAI 也不斷更新 App 的介面和功能,像是加入對話歷史、可切換模型等。
多元使用場景:學生寫報告、記者起草稿、客服自動回覆、工程師生成程式碼,一個 App 滿足不同需求。
這種策略,就是要「讓所有人都能用得起 AI」,培養一個全球級的消費級產品品牌。
02|微軟 Copilot 的策略:企業付費才是王道
那微軟在做什麼?如果只看 App 下載量,微軟 Copilot 真的輸很慘,2024 年行動端下載只有 5600 萬次。但微軟其實根本不只靠 App 賣 Copilot,而是用 「深度整合 + 授權收費」 的策略。
Office 365 訂閱綁 Copilot:企業用戶可以在 Word、Excel、PowerPoint 直接叫 Copilot 生成文件、簡報。
Windows 系統內建 Copilot:未來 Windows 更新會把 Copilot 功能更深度融入系統層級。
Azure + GitHub Copilot 生態系:開發者在程式碼編輯器裡也能直接調用 AI 生成程式碼。
微軟瞄準的是「高黏著度、高付費意願」的企業市場。下載量沒那麼重要,因為只要公司 IT 預算同意授權,微軟就能收取可觀的年費。
換句話說,OpenAI 打的是「用戶規模戰」,微軟打的是「客單價戰」。
03|這不是零和戰爭,而是「合作競爭」的產業生態
很多人會想問:微軟和 OpenAI 不是在打對台嗎?很有趣的地方是,微軟同時也是 OpenAI 的最大投資者和雲端合作夥伴。Azure 雲端是 OpenAI 模型訓練和 API 部署的基礎設施,微軟也能在商業方案裡銷售 OpenAI 的 API。這種「合作又競爭」的關係,在科技產業裡很常見。對雙方來說,策略是:
OpenAI 需要微軟的雲端運算和企業銷售通路。
微軟 需要 OpenAI 的領先模型和研究成果,來強化自家產品。
所以表面上看兩家公司在搶客戶,但底層的合作關係反而讓整個 AI 市場成長得更快。
04|下載量與營收:數字背後的真相
下載多就等於賺更多嗎? 未必。
根據Bloomberg 引述的數據顯示,OpenAI 2024 年光靠 ChatGPT 訂閱、API 和企業授權,營收就超過 13 億美元,成長非常亮眼。但同時,OpenAI 需要支付龐大的雲端運算成本,還得持續投入模型研發。
微軟的 Copilot 雖然行動端下載少,但 Office 365、Windows 的付費訂閱基數龐大。只要成功把 Copilot 綁進這些服務,就能穩定收取企業授權費用,而且客戶換手率低、黏著度高。
總結來說,ChatGPT 贏的是「全球市場滲透率」,Copilot 贏的是「企業付費率」。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兩家公司願意在前端產品上競爭,後端又能合作共贏。
05|產業分析:生成式 AI 市場的兩條路
這場 Copilot vs. ChatGPT 的戰爭,象徵生成式 AI 市場的兩種典型商業模式:
A. 消費端規模經濟
目標:讓最多人用,建立品牌認知
收益來源:訂閱制(如 ChatGPT Plus)、API 授權給其他應用
風險:使用者付費率可能有限,必須壓低雲端成本
B. 企業端授權收益
目標:解決工作流痛點,提高生產力
收益來源:軟體訂閱、套裝授權
風險:需要與企業 IT 系統深度整合,導入門檻高
OpenAI 和微軟各自走的,就是這兩條路的典型代表。而這兩種模式未來都可能同時存在,形成市場分工。
06|AI 助手的技術門檻與進化
除了商業模式,技術策略也很不一樣。OpenAI 的 ChatGPT 需要設計成「所有人都能用得懂」。他們特別重視以下要素:
自然語言理解能力要強:能回答問題、寫文章、翻譯
多語言支援:打進全球市場
使用者體驗設計:手機、網頁都要簡單直覺
微軟的 Copilot 則著重在:
上下文理解深度:能理解 Word 文件、Excel 表格、程式碼結構
跨產品整合:從 Windows 到 Teams 無縫串接
企業級資安要求:能管控內部機密資料、不外洩
這讓兩種產品的開發方向與成本結構都有很大不同。
07|供應鏈與生態圈影響:台灣產業要看什麼?
(1) 產業鏈上下游影響
微軟和 OpenAI 的競爭,會推動雲端運算需求,帶動伺服器、頻寬、儲存服務市場。
本地 AI 新創若要打造聊天機器人、AI 服務,也可直接用 OpenAI API 或微軟 Azure OpenAI Service。
(2) 企業導入決策的參考
企業 IT 部門要思考是用開放平台(ChatGPT API)還是微軟的全包方案(Copilot)。
兩種模式的授權成本、資安要求、整合複雜度差很多。
(3) AI 生態的挑戰與機會
如果只想「接 API」很快就能做出產品,但同質性高、競爭激烈。
真正有價值的是在地化應用、專業領域整合,像是醫療、製造、教育的專用 AI 助手。
08|未來趨勢:更多對手、更多選擇
別以為只有微軟和 OpenAI,Google 也在推 Gemini。Anthropic 也有 Claude。Meta 有自己的開源 LLaMA 模型。Amazon AWS 則和多家模型供應商合作提供生成式 AI API。
這些競爭者都在想辦法切入同一市場,不論是:直接搶消費端、搶企業 SaaS 授權,還是搶雲端運算與 API 市場。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的,是更碎片化、多樣化的 AI 助手選擇。而使用者和企業要學會評估的,不只是價格,還有模型品質、使用體驗、資料隱私和整合成本。
09|這不只是軟體戰爭,而是未來工作型態的變革
生成式 AI 助手市場的快速發展,不只是科技產業內部的競爭故事。它正在改變全世界人怎麼工作、怎麼寫作、怎麼思考。
ChatGPT 的成功告訴我們,降低使用門檻、用戶體驗優先,是普及的關鍵;而微軟的 Copilot 策略則提醒我們,企業市場需要的是可控、可整合、可付費的方案。AI 助手是平台,真正的價值在應用層,誰能把 AI 功能「包裝成專業解決方案」,誰就有商業優勢。
對任何一個想在 AI 時代找到機會的人來說,這場競爭的細節,都是值得深思與學習的課題。
參考資料:Bloomberg (2025-07-16). Microsoft’s Copilot Challenge: 900 Million ChatGPT Downloads.
如果你也對全球最新的AI現況與趨勢有興趣,歡迎點擊[ 按鈕]訂閱InfoAI電子報,或是掃描[QRCode ]/點擊[ 按鈕]加入Line社群,隨時隨地獲得值得閱讀的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

三個步驟產出 AI Podcast:Google NotebookLM 支援76種新語言,打開全球市場
每位作家心中所渴望最理想的AI輔助創作工具來了
Google推出AI語言學習工具 Gemini加持打造個人化外語練習體驗
AI 新手必看:GPT、Claude 和 Gemini 模型選擇指南
關於ChatGPT-5我們目前所知的一切
你未來的工作方式,可能會被這場變革徹底改寫:OpenAI 正準備讓 ChatGPT 變成下一代的 Google Docs + Slack
ChatGPT「Connectors」正式推出!你也能把 AI 跟日常工作工具串起來用
ChatGPT「Rcord 模式」登場!會議紀錄、語音筆記一鍵變 AI 整理好
OpenAI推ChatGPT超級助理 挑戰Siri與Google Assistant
2025 企業語音AI代理(Voice AI Agent)的崛起
OpenAI再推多步驟AI代理人,革命化研究流程加速知識創新
洞察觀點|AI Agent 是企業轉型不可缺的必需品?
GPT-5 在探索推理、多模態與AI Agent 技術上的創新突破可能性
Google AI代理人來了:重新定義搜尋、內容與任務執行的未來革命
ChatGPT的任務排程功能,讓你從被動對話走向由AI主動提醒
對話式 AI 跨足文件自動化,每位員工一年可省 30 個工作日
AI代理人崛起,OpenAI、Google、DeepMind如何打造未來智慧助理
全球的 AI 新聞
每天有上百條,值得關注的有哪些?
InfoAI 為您:
01|精選出最值得關注的新聞
02|解讀新聞洞察趨勢與啟發
03|從市場商機進行深度探索
提案成功研究院
助力創業成功,募資成功,提案成功。
Content Power
{ AI 世代的出版商 }
運用AI與知識庫
聰明創作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