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與 Lyft 加速無人車佈局,2026 年將成 Robotaxi 關鍵轉捩點
Uber 與 Lyft 加速無人車佈局,2026 年將成 Robotaxi 關鍵轉捩點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Lyft 推出自駕巴士,Uber 緊追擴張
美國共享運輸平台 Lyft 宣布一項重大轉型計畫:將於 2026 年底,引進由 Holon 製造的全自駕穿梭巴士,正式進軍無人駕駛接駁領域。這些電動巴士將搭載 Level 4 自駕技術,預計在 Lyft 平台上提供短程接送與封閉場域的交通服務。
與此同時,競爭對手 Uber 也正加快佈局無人車隊,不僅與 Lucid、Nuro 等技術供應商合作,更宣示將於 2026 年在美國一線城市啟動大規模 Robotaxi 營運計畫。
這場「無人車雙雄爭霸戰」,將如何改寫城市交通、重塑汽車產業?又對台灣產業鏈與交通政策帶來什麼啟發?
01|Lyft 為什麼選擇 Holon?專攻短程接駁的戰略思維
Holon 是奧地利 Benteler 集團旗下的智慧移動品牌,專注於開發適用於城市穿梭接駁的自駕車型。Lyft 與其合作的 Holon Urban Shuttle,主打「小型電動 + 全自動 + 低速高頻」的移動模式。
車輛規格亮點如下:
最多可乘載 15 人(9 位坐著,6 位站立)
無方向盤、無煞車油門設計,完全無需駕駛人員
Level 4 自駕技術:特定區域內完全自動駕駛
11 顆攝影機 + Lidar + Radar,多重感測
全電動驅動,支援城市碳中和政策
Lyft 的策略是:不自建自駕技術,而是串接多家技術合作夥伴,快速將自駕車接入現有平台,讓用戶無痛切換新服務。
這樣的策略降低了技術研發成本與資本風險,讓 Lyft 可以更靈活地因應不同場域需求,例如:
機場接駁車
企業總部區域內接送
智慧社區內短程移動
醫院、校園或大型展場內部交通
Holon 同步宣布將在佛州傑克遜維爾設立工廠,預示初期部署會聚焦在美國東南區域。
02|Uber 的 Robotaxi 攻勢:規模與戰略反超 Lyft?
相較 Lyft 的「小而美」策略,Uber 選擇的是「大兵團」模式。過去幾年,雖然 Uber 放棄了自駕車內部研發,但他們透過併購、授權與合作重新整合資源。
2025 年 Uber 簽下兩大合作案:
與 Lucid 合作打造高階電動 Robotaxi 車型
與 Nuro 合作進軍自駕配送物流市場
他們的目標是:2026 年在一座美國主要城市推出自駕計程車服務,並在六年內部署超過 20,000 輛無人車。
Uber 在 Robotaxi 領域的優勢:
全球用戶數據與即時動態調度系統
在多國已建立合規營運網絡
現有司機與平台可協同導入新車型
這套模式讓 Uber 有機會複製其原本的司機經濟模式,但不再依賴人力,直接切入高毛利、高頻次的都會區移動市場。
03|Waymo、Cruise 已商轉,Lyft 與 Uber 準備上場
目前,在美國已進入商轉階段的自駕車服務主要為:
Waymo(Google 旗下):在鳳凰城、舊金山、洛杉磯等地提供完全無人 Robotaxi,並已突破 每週 25 萬次乘坐次數
Cruise(GM 旗下):原先在舊金山營運,但因事故與安全疑慮暫停服務
Motional(Hyundai + Aptiv 合資):與 Lyft、Uber 均有合作,但仍處測試階段
這表示 Lyft 與 Uber 將是下一波大規模加入商轉的玩家。
不同的是,Lyft 選擇較小車型與定點短程的策略,更像是「自駕版接駁車」。Uber 則企圖直接挑戰現有的計程車市場,透過量能與品牌推廣快速占據主流。
04|關鍵挑戰:自駕量產、法規與安全認證
雖然業界動作頻繁,但要真正進入主流市場仍面臨三大障礙:
1. 成本問題
目前一輛 Level 4 自駕車(含高階感測器、控制器、備援系統)成本仍高達 10~20 萬美元以上。要真正大規模部署,成本需壓低到傳統車輛水準。
2. 安全與監管問題
目前自駕車事故頻傳,社會輿論與監管機關壓力大:
多州仍要求車上必須配備安全員
保險責任難以釐清
系統故障導致事故頻傳(如 Cruise 在 2023 年舊金山事故後全面暫停)
3. 民眾接受度低
雖然技術逐漸成熟,但民眾對「沒有駕駛的車」仍存有不信任,尤其在突發狀況下的應變能力。
05|台灣的可能機會:從封閉場域到智慧接駁的轉型參考
這波無人車競賽,對台灣有哪些啟示?
1. 接駁型自駕更適合台灣地景
台灣街道狹小、人口密集,自駕小巴反而比大型 Robotaxi 更可能落地:
社區接駁
高鐵/捷運場站接駁
工業區/科技園區巡迴巴士
這與 Holon 的車型與應用場景極為類似。
2. 供應鏈參與機會明確
Holon 與 Uber 合作的車輛皆採用多重感測元件,台灣若能在以下技術領域投入:
車用攝影鏡頭模組
Lidar、毫米波雷達
車載邊緣運算晶片
車聯網(V2X)模組
將可成為全球自駕車供應鏈中的關鍵夥伴。
3. 政策與法規需提前佈局
目前台灣僅允許封閉場域測試,真正的公共道路商轉仍無明確時間表。應參考美國州級開放模式,分區分級開放,並設立自駕專用路線與標章系統。
06|為什麼 2026 年成為關鍵轉折點?
從 Lyft、Uber 的部署時程來看,2026 年將是:
硬體成本與製造突破的關鍵年
各州法規審批進入實用測試期
商業模式(收費、營運、保險)逐漸清晰的轉捩點
2026 年,不再只是「測試」,而是自駕車正式「營運」的啟動點。
屆時,美國將成為第一個具備自駕車全面部署的成熟市場。誰先搶得用戶心佔率、誰先讓自駕服務成為日常選項,誰就能主導下一個 10 年的城市交通樣貌。
07|自駕雙雄競逐的下一輪
Lyft 與 Uber 在 2026 年同步搶灘自駕車市場,將徹底改變移動服務與城市交通的產業結構。這場競爭不是兩家公司的戰爭,而是全球「交通即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新秩序的起點。
對台灣來說,這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一場「是否能參與全球供應鏈升級」與「是否能導入新交通模式」的戰略抉擇。
只要台灣願意打開封閉場域的應用試點,加速感測與 AI 模組研發、與國際廠商接軌,就有可能不只是「看熱鬧」,而是成為真正的參與者。
參考資料:
Lyft to add autonomous shuttles in 2026 as Uber inks more self-driving deals
如果你也對全球最新的AI現況與趨勢有興趣,歡迎點擊[ 按鈕]訂閱InfoAI電子報,或是掃描[QRCode ]/點擊[ 按鈕]加入Line社群,隨時隨地獲得值得閱讀的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

GPT‑5 推出進入倒數,推理與寫程式能力大幅躍進,Sam Altman 一句話揭開序幕
Tesla 首間超充餐廳正式開幕,24 小時營運、結合電影院與機器人服務,打造未來感用餐體驗
AI 重新打造《綠野仙蹤》:Google 與 Sphere 攜手推出沉浸式經典重現,揭示生成式技術的未來場景
從「工地用的 GPT」開始說起,建築現場迎來 AI 革命:Trunk Tools 獲 4000 萬美元投資,打造智慧工程代理人平台
洞察觀點|GPT-5 從對話工具進化為任務執行者,接下來你會用 AI 幫你完成什麼?
AI 新手必看:GPT、Claude 和 Gemini 模型選擇指南
提升生產力的秘訣,用 GPT 排序你的每日任務
如何用 AI 提升內容創作效率,讓你脫穎而出
OpenAI 推出 ChatGPT 多功能智慧代理:AI 開始幫你「做事」的時代來了
OpenAI AI瀏覽器計畫,挑戰Google Chrome的野心
你未來的工作方式,可能會被這場變革徹底改寫:OpenAI 正準備讓 ChatGPT 變成下一代的 Google Docs + Slack
Mattel × OpenAI:當 Barbie 有了 AI 大腦,你的玩具櫃迎來世代交
OpenAI推ChatGPT超級助理 挑戰Siri與Google Assistant
OpenAI推出語音影片互動功能 ChatGPT進化為AI助理
OpenAI升級Operator代理人,開啟AI進軍企業自動化新時代
OpenAI推ChatGPT-4o語音AI助理 挑戰Siri引爆智慧助理競賽
OpenAI 推出 ChatGPT PDF 匯出功能 強化企業應用場景與專業使用體驗
讓 ChatGPT 更懂你,OpenAI 記憶功能使用指南
AI素養的起點,是擁有世界的視野。
InfoAI為您打開一扇窗,每日博覽全球AI動態,將最新的資訊與洞見盡收眼底。
我們不只讓您『知道』,更讓您『看懂』,從廣博的見識中,淬鍊出屬於您的獨到眼光。
InfoAI 為您:
01|精選出最值得關注的新聞
02|解讀新聞洞察趨勢與啟發
03|從市場商機進行深度探索
提案成功研究院
助力創業成功,募資成功,提案成功。
Content Power
{ AI 世代的出版商 }
運用AI與知識庫
聰明創作好內容